第22章
胤禩知道科考场上素来内幕颇多,疑心岑梦如也受了冤枉,正想着找个法子拉他一把,此时的朝堂上却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让胤禩无暇他顾。
注目
自八旗生计提上日程,康熙就为此操过不少心,包括增加八旗人家的饷银米粮,让其置办产业以裕生计,甚至是为负债旗人代偿债务等,但国库的银两耗费不少,成效却都不大。
不仅不大,陆续又还有八旗子弟好吃懒做,强占他人产业的事情捅出来,让康熙气得不轻,原本接手此事的胤禛被勒令闭门思过,他就让众人都递折子想办法。
胤禩想了两天,折子写了又改,终究还是按照最开始的想法誊写了一遍递上去.
谁知第二天,康熙居然让梁九功当朝念出折子,让他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使其八旗子弟移民实边,屯田东北,并开禁经商务农,游手好闲,不事生产者从重科罪,如此则……”
梁九功的声音素来嘹亮清朗,没有一般太监的尖细粗嘎,康熙有时候看折子看乏了,就喜欢让他念,然而此时大殿之内回荡着他抑扬顿挫的声音,却显得分外诡谲。
皇阿玛,你这样也忒不厚道了。
胤禩垂着头,心底却有些腹诽,这满朝文武,何以就单单就念他的?
这折子一念出来,底下的人都呆了。
八旗子弟不务农,不经商,这是自满人入关就定下的祖宗家法,从来也没有人想过去改变,结果谁也没想到平日低调的八阿哥,竟会提出这样的法子来。
大阿哥学聪明了,不再急着出声,反倒趁着下面交头接耳的混乱时飞快往康熙那里窥了一眼。
至高无上的帝王面无喜怒,而他旁边的太子一派淡然。
难道皇阿玛当众念这封折子,是有用意的?
胤褆苦苦思索着,冷不防上头传来康熙的声音。“胤褆。”
他一惊,忙出列垂首。“儿臣在。”
“胤禩的折子,你有何看法?”
胤褆没来得及揣测完圣意就被提溜出来,万般无奈,只好道:“儿子觉得祖宗成法,不可轻易更改,但八弟此举,亦是为国家计,忠心可嘉,总归年纪还小,不够谨慎……”
罗里啰嗦说了一堆,基本等于没说,把皮球又踢了回去,但照大阿哥以往的脾气,必不会如此拐弯抹角,体谅别人。此时话虽无用,却透着股打圆场的和气来,是从前未曾有过的。
明珠站在众臣中间,低垂着头,脸上却禁不住露出一丝笑容。
这两年亲征噶尔丹,明珠一路督运粮饷,立下功劳,又从被降职查问,渐渐地官复原职,他吸收了当初的教训,行事作风也收敛不少,此刻见大阿哥应对得体,不由满心欣慰。
相比太子带给皇上的失望,大阿哥就显得万分可爱了。
康熙果然很耐心地等他说完,还温言道:“仓促之间你能想到这许多,已是不错,太子你说呢?”
太子道:“这折子里所写,过于惊世骇俗,也过于危言耸听,儿臣觉得,现在八旗状况,远没有八弟说得那么严重,若骤然之间取消,不仅后果难料,而且轻易变更祖宗家法,不仅那些宗室皇亲要反对,连我大清的太祖太宗皇帝,地下有灵,也必不答应的。”
他的思路清晰,话语连贯,引来不好大臣附和。
康熙扫过底下众人,目光落在太子略显苍白的脸上,瞥及他眼下淡淡青影,心头略略皱眉。
许多满人心里,其实都有一种优越感,清军入关之后,朝廷之所以严禁八旗子弟经商务工,除了要维持八旗“入则为民,出则为兵”的制度外,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将满汉两个阶层划分开来,凸显满人的特权统治地位。
但事实上,计划远远赶不上变化,由于这样严苛的规定,导致许多八旗人家,穷得越穷,家中一两个兵丁的饷银钱粮,根本无力支撑全家生计,而如果像之前那样一味增加兵额来扩大一户人家能够拿到的钱粮数目,其结果就是导致军队冗员急剧增加,国库银两再多,也不够这么挥霍。
康熙三十五年,这种情况开始初现端倪,没有一个人能够预料到它后面所产生的严重弊端,然而到了康熙晚年和雍正初年,局面日益败坏,已经到了国家每年要从国库里拿出不少银两往这里面白砸的地步。
胤禩提出如此惊世骇俗的方案,也没打算能够一下子就通过,他只不过因为知道以后的走向,想略尽绵力罢了。
至于结果如何,却不是现在的他能够左右的了。
这事情汉臣位置尴尬,不好开口,张英李光地他们都保持了沉默,满臣里面,除了佟国维之外,却几乎没有一个人赞成。
佟国维的出言支持,不仅人人注目,连胤禩自己,也感到意外。
除了那陈颖陈平两姐弟还寄住在那里,自己与佟家,这辈子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这国丈爷怎会冒着得罪太子的危险来支持自己?
康熙果然没有同意这项提议。
不仅如此,还让胤禩回去多读些书,不要老想着一鸣惊人。
胤禩被骂得莫名其妙,却作声不得,惟有暗自苦笑。
做儿子的想帮老子省点钱,倒还被骂。
退朝出了外面,胤祉讥道:“八弟不是管着吏部吗,还想‘双管齐下’不成?”
胤禩浅笑,毫不着恼。“三哥说哪儿的话,弟弟这不是书读得少么,赶明儿日日跟着三哥读书去,指不定就有法子了。”
旁边传来几声嗤笑。
胤祉知道胤禩这是暗讽他也想不出法子来,恨恨地瞪了他一眼,拂袖而去。
胤褆走过来,拍拍他的肩笑道:“难得见你这好脾气的也能气走他,甭多想了,皇阿玛也是为你好。”
这大哥倒越来越有长兄风范了。
胤禩暗忖,点点头笑道:“多谢大哥,我明白。”
这边刚下朝,他就出了宫,往岑梦如住的那客栈而去。
因前几日小勤已经过来交了房钱,胤禩穿着打扮又不差,掌柜见了他自然是笑容满面。
“您有所不知,那秀才模样可怜,可敝店小本生意,实在无可奈何……”
他絮絮叨叨说了一堆,那头胤禩已经进了岑梦如的厢房,砰的一声,小勤把房门阖上,余下掌柜在外头,鼻子差点没撞上门。
岑梦如精神好了些,正靠在床上看书,但脸色还有些灰白,想来之前那场病确实不轻。
听得外头有人敲门,还以为是小勤,待听到胤禩的声音,不由吃了一惊,忙起身开门。
“应公子!快请进来!”
胤禩上下打量了他一眼,笑道:“岑兄看起来倒是好了不少。”
“多亏了你们。”岑梦如苦笑,起身朝胤禩郑重地行了个礼。“大恩不言谢,请受岑某一拜。”
胤禩安然受了他一礼之后,方才扶起他。“岑兄不必多礼,你我相见即是有缘,大丈夫屡败屡战,下次定能高中。”
岑梦如叹了口气,摇摇头,坐下来,片刻方道:“我却是有些心冷了,只是不想辜负家中老父的盼望,三年之后,再试一次便是。”
胤禩还没来得及询问他被逐出考场的详情,闻言便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若岑兄真是冤枉的,家父倒在官场中还认识一两个朋友,或许还可以为你洗刷冤屈。”
岑梦如性情坦荡,虽然与胤禩相交不深,却也觉得脾气相投,他觉得对方只因一面之缘,便帮他若此,实在已是仁至义尽。
摇头道:“多谢应兄,但此事只怕不易。”
说罢便细说起当日的情形来。
那头胤禛听了早朝上的事情,又好气又好笑。
几日前他曾听起胤禩大略提过这个方案,但是只以为他就那么随口一说,没想到他还真上了折子,还闹得那么惊天动地。
沈竹见他沉吟不语,便笑道:“八爷为人谨慎细心,这么做兴许有深意。”
胤禛摇头道:“他这是胡闹,皇阿玛怎会同意这样的提议,别说不同意,只怕他把那些保守的满臣都得罪了。汉臣那边也会想,八旗本就拥有特权,若还能经商务工,无异于与汉民争利。”
话虽如此,提及胤禩时,他脸上与语气,却都泛着一股不自觉的柔意。
沈竹见了,心道这八爷在主子心中,还真有着不同的地位,便也不敢小觑。
他是汉军旗人,与四福晋那拉氏娘家有故,胤禛看他有几分才学,就将他留下来当府上幕客。
两人正说着话,约莫过了一炷香时间,便听得下人来报,说八阿哥来了。
沈竹一笑:“说曹操曹操到,八爷与主子,真可谓是心有灵犀。”
胤禛嘴角微扬,这几日难得露出一个称得上开心的笑容。
冷暖
胤禩从客栈那边过来,走得有些赶,待到了四阿哥府,额上已经见了湿意。
纵是如此,他身上也没有寻常人赶路的狼狈,只是白皙面上多了几分潮红,反倒显得有些少年人的生气。
胤禛巴巴地迎出书房,见状不由横了他一眼。
“赶得这么急,平白出了一身汗。”
话虽如此,却还吩咐一边下人去拿冰镇酸梅汤来。
胤禩笑道:“这不是赶着来见四哥么。”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胤禛眼里勾出了点笑意,又伸出手去顺势将他额上碍眼的薄汗拭去。
“八旗生计的事情,我本以为你是随口一说,没想到你还真上了折子,你也不怕皇阿玛一气之下也让你闭门反省。”一进书房,胤禛便数落起他。
胤禩一笑:“我不过是投石问路,瞧瞧皇阿玛的反应,何况我这里头说的,虽然牵涉过于庞大,也并非不可实行,以后四哥若是再提出其他法子,皇阿玛定会觉得怎么着都比我的提议来得谨慎可靠,指不定就准了。”
皇阿玛虽明着斥责,但并没有勃然大怒,可见他心里也未必没有考虑过这个方案。
“胡闹!”胤禛低斥道,“那个岑梦如,又是怎么回事,我听小勤说,你对他上心得很。”
胤禩点点头。“正要与四哥说此事。”
凡是参加乡试的人,一连三天都要在一个小小的号房里度过,那滋味就甭提了。
年纪轻身体强健的还好些,起码捱得住,像岑梦如这样,并不算十分健壮的,就显得有点吃力了。
他边想边落笔,再加上有些紧张,一天下来,早已头昏眼花,待到用过自己带来的几个窝窝头,又喝了几口凉水,忍不住就一头倒下,呼呼大睡。
等到一觉醒来,已经是深夜时分,此时依旧有不少人掌了灯在那奋笔疾书。
岑梦如也没多想,铺好宣纸就继续落笔。
那边考官过来巡视,一间间号房地查看,又不时抽出一些已经写好,叠放在旁边的文章扫阅,这一看,就看出问题来。
巡查至自己时,岑梦如还恍然未觉,等到那考官说了句“这是什么”,他抬头一看,却是呆了。
只见对方从自己手肘旁一叠纸下抽出一张小抄,上面密密麻麻,端端正正,用蝇楷写了不少字,俱都是本次考题的一些内容。
岑梦如顿时满脑子都空了,只能愣愣地看着考官质问他,什么话也答不出来。
半晌才知道辩解:“那不是我的东西,我不知道它怎么会在这里。”
只是那会已经没人理会他了,岑梦如被连人带包袱逐出考场。
他那会如遭电亟,失魂落魄,连怎么回到客栈的都不知道。
只知道自这次之后,自己的名字已经被记在名簿上,名声受污是小事,下次大比能不能参加,却也是未知之数了。
胤禛听罢缘由经过,皱了皱眉,道:“当时查抄到他作弊的考官是何人,那张小抄可还在?”
“是本次乡试副考官,编修彭殿元。至于那小抄,”胤禩摇摇头,“我也使人看过了,字迹端整,根本看不出是谁写的,去问岑梦如,他自己都说不清楚。”
“此事可大可小,”胤禛边想边道:“历来科场多内幕,岑梦如出身寒微,怎会有人无端端想陷害他,这背后说不定有什么猫腻,又会牵扯出多少人来,你就别管了。”
说罢他又有点不悦:“这人与我们萍水相逢,不过交情泛泛,怎就值得你为他四处奔走了?”
胤禩笑了笑,索性直言相告:“我看这岑梦如性情坦荡忠厚,是个值得交的人,等过两年我开府了,若他有意,便邀他上门充作西席。”
“此人胸怀远大,只怕不肯熄了科考之心,屈居你那小小的府邸。”胤禛斜睨了他一眼,毫不留情打碎他的如意算盘。
胤禩却只是无辜地笑。
岑梦如的事情就此告了一段落,由于胤禩从中转圜,他只是被停了下年的科举,也就是说,若他想再入考场,得等到康熙四十一年,除非朝廷另有恩科。岑梦如虽然有些心冷,却没有到万念俱灰的地步,病情也渐渐好了些,每天只是在客栈里看书习字,半步不出房门,惟有胤禩上门拜访时,才会展露些许笑容。
胤禩因忙着吏部的差事,也不可能老往那里跑,也只是偶尔听小勤回来禀告岑梦如的近况。如今他自个儿还没开府,不方便向岑梦如表明身份,对岑梦如这样的人来说,胤禩的身份不仅不是进身之阶,还是他避之唯恐不及的,所以胤禩只想徐徐图之,免得把人给吓跑了。
九月里,乡试放榜,岑梦如自然是榜上无名,而张宏张子杰的名字,却排在第四位,明晃晃的让人一眼即可看到。
张宏与岑梦如原本住着相邻的房间,自那天岑梦如被逐出考场之后,张宏就从客栈搬走了,再也没有去看过岑梦如。
放榜那天,岑梦如也跟着去看热闹,但见远远的张宏喜气洋洋,被几个人围在中间,听着巴结奉承,任他心中再看得开,也禁不住有点失落。
曾几何时,两人一同来赴考,互相鼓励,彼此谈论文章,结果现在,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云泥之别。
张宏看见一丈开外的岑梦如,拨开人群走了过来。
“安林兄。”他叫的是岑梦如的字。
“子杰兄!”岑梦如回过神来,拱拱手,强笑道:“恭喜你了,如今高中举人,状元已是指日可待。”
“承你吉言。”张宏笑得意气风发,拍拍他的肩。“听说你被逐出考场了?别担心,等我会试得了名次,被赐官职,再过个几年,说不定能帮上你的忙。”
说罢哈哈一笑,转身又与那些人说笑去了。
岑梦如看着他的背影,心头一阵发苦。
且莫说这边有人如何失意,紫禁城那边,却正是一片喜气洋洋。
原因无它,中秋将近,加上康熙三十五年,国泰民安,就连噶尔丹这样的强敌,也在康熙御驾亲征的威吓下,如今只不过剩了个空架子,双喜临门,这样的佳节自然是要大办的。
此时夜幕初降,道旁树木俱都挂上琉璃宫灯,光彩夺目,映得两旁如白昼一般。
因是家宴,并没有喊上文武百官,所以后宫数得上号的嫔妃都来了,簇拥着太后坐在席上。
时令瓜果摆了一桌,颜色鲜艳欲滴,引人垂涎。
皇十五子胤禑年方三岁,被嬷嬷抱在怀里,看见桌上的瓜果,忍不住就伸手去抓,嬷嬷怕阿哥失态自己受斥责,忙一转身把他抱开,胤禑嘴一扁泪眼汪汪,眼看就要决堤,奶妈无法,忙随手拿了个苹果塞到他手里,这才让他破涕为笑。
阿哥们也都换上常服,趁着康熙还没来时,三三两两聚在一块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
胤禩看着这情景,突然想起康熙二十九年的中秋家宴。
只不过转眼之间,大家都这么大了。
当时自己刚由死转生,自地狱里头活过一回,还满心彷徨,生怕明朝好梦醒来,又是一场空欢喜。
如今却早已适应下来,将这当成上天给他的另一次机会,从小心翼翼,到如今放开胸怀,做当做之事。
“八哥在想什么,心不在焉的。”手臂被轻拍了一下,胤禩回过神,是胤禟。
这个只会跟胤俄打架闹成一团,缠着他要糖吃的娃娃,也是个半大不小的少年了,他母家出身高贵,对自己却是真心相待。
再过两年,各人封爵之后,都会有各自的心思,便连四哥,只怕也会暗地里开始准备。
胤禩摸了摸他的头。“我在想你小时候,跟小十五一样可爱。”
胤禟不满地嘟囔:“八哥别老把我当成小孩子,你可也没比我大多少。”
我比你老多了。
胤禩好笑地敲敲他的额头,道:“你可别成天再跟老十混一块儿无所事事了,皇阿玛不会放任你这样下去,等他老人家开口了,你就讨不到好了去。”
胤禟眉眼肖似宜妃,偏向阴柔冷丽,此时一挑眉,那份感觉就更为神似。
“反正皇阿玛关心的只有太子,我们都是陪衬的罢了……”
话没说完,却是被胤禩蓦然冷下来的脸色吓住,也忘了自己后面要说的话。
“这些混账话也是你说得的?!”胤禩压低了声音,见没人将注意力放在这边,才稍稍放心。“你在宫里头这么多年,难道还不知道什么话是该说的,什么是不该说的?”
胤禟有点不服气,却也没再反驳。
宜妃受宠,连带着胤禟从小也被捧在手心,没人敢违逆他,加上他成天跟胤俄厮混在一起,那胡搅蛮缠的脾性也沾染了几分。这两年胤禩忙于户部的差事,经常宫里宫外两头跑,唯一能制住他们的人不在,两人更是闹翻了天,这一不小心就栽在太子手上,碰巧那次太子心情也不好,当场就发作了随侍胤禟的贴身太监,人被拖下去打了几十个板子,当夜就没了。
胤禟几乎气疯,去找宜妃理论,却反被宜妃骂了一顿,怏怏而回,从此暗地里与太子结下梁子,逮着机会就冷嘲热讽一番。
“这是怎么了?”胤禛刚从四阿哥府过来,远远的就看见两人脸色都不好看。
“九弟犯浑呢,说了他几句。”胤禩脸色和暖下来。
胤禟抬了眼皮,懒懒道:“四哥好。”
胤禛点点头,没在意他的态度。“快坐下吧。”
少顷,康熙过来了,太子与大阿哥紧随其后,一左一右,引人注目。
家宴分两处办。
一处在慈宁宫,嫔妃们连同各皇子宗室的女眷都在那儿陪着太后听戏。
太后原本最爱听的是《四郎探母》,但这戏不适合在中秋唱,便换了一出《白蛇传》,加上宜妃在旁边解说,也能听个七八成,女眷们都想着法子说吉祥话凑趣,慈宁宫里一派热闹非凡。
畅春园这边,则是康熙和阿哥们。
所有人都是二人一席,惟独太子坐在康熙旁边,自成一席,颇有些孤家寡人的味道。
十三十四紧挨着胤禩他们这边,胤祯的座位恰好与胤禛相邻,两人却如同不相识一般,压根没有说过话。
康熙看起来心情颇佳,说了一番勉励的话,又吩咐梁九功给年幼的阿哥们赐下御桌上的菜肴。
“胤禛,这几日在家,都做了什么?”胤禛冷不防被点名,忙抬起头来,却见康熙面色温和,知他只是随口一问,不觉放下心来。
“儿臣在家看了《左传》。”
康熙挑眉。“哦?悟出什么来了?”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他引用的是《左传》中一句,来自士季劝谏晋灵公的故事。
康熙自然听出胤禛的弦外之音,视线扫过低垂着头的十四阿哥胤祯,再看向胤禛时,却带了点亲昵的斥责:“朕就知道你耐不得寂寞,罢了,即日起复了你的差事,还是到户部去吧。”
“谢皇阿玛。”胤禛正待起身行礼,康熙却挥挥手。“行了,今个儿是佳节,不说国事,朕破例了,先自罚一杯。”
说罢端起手中酒杯,一饮而尽。
众人自然也跟上,嘴里说着些祝酒词。
酒过三巡,又玩了一番投壶对诗,康熙已是有些乏了,便先行回宫。
过了片刻,太子与大阿哥也先后离席。
余下几个阿哥,都没了拘束,气氛也渐渐热闹了一些。
“四哥,八哥,十四敬你们一杯。”
胤祯端了杯酒突然起身,胤祥还来不及问他想做什么,他已经走到胤禩面前。
他的脸上带着羞涩的微笑,殷殷望着两人,双手捧着酒杯,胤祯与胤祥年纪还小,杯中盛的是果酒。
谁都知道四阿哥之所以被勒令闭门思过,全因眼前这个同母弟弟。
不知不觉,周围安静下来,旁边几位阿哥的目光,都集中在胤禩他们这一席上。
“真言”
胤禩一怔,胤禛面无表情。
胤祯又道:“上次的事情,是弟弟不是,在这儿给四哥赔礼了。”他的声音愈发低了下去,头也跟着微微垂下。“也祝八哥早日娶个好嫂子……”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胤禩见胤禛依旧毫无所动,便也拿起酒杯笑道:“你四哥今晚喝多了,不胜酒力,这杯权且算我代他喝的。”
说罢一饮而尽。
胤祯抬起头,双眼亮晶晶的,多了些喜悦,也将杯中的酒喝掉。
“多谢八哥。”他的声音稚嫩未褪,却进退有据,浑然不似十岁孩童。
胤禛看着,脸色淡淡,没有露出一丝厌恶或感动的表情。
众兄弟的目光都集中在这里,带了些好奇,担忧,甚至恶意,盯着胤禛的一举一动。
胤禩微微皱眉,正想找句话将这尴尬的场面遮掩过去,胤禛终于有了动作。
只见他将酒杯递至唇边,也仰头喝光,末了缓缓道:“兄弟之间,说什么生分的话,你好好上进,孝顺额娘便是。”
表情冷淡,话却说得极有兄长气度,很符合胤禛平日行事作风,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
胤禩暗自松了口气,转念一想,却是自己多虑了。
四哥虽然记仇,却不是没有城府之人,此等场合,他怎会轻易让人抓住痛脚。
胤祯眨了眨眼,点点头笑道:“谨记四哥训示。”
眼看一场小小的风波就此揭过,各人心中不知是何滋味,但明面上显然都收回目光,互相敬酒闲聊。
难得放松一回,又没有皇父或太子压在那里,没必要再端着礼仪架子不放,所有人脸上都松快不少,心情一畅快,喝的酒也就多了。
胤禩经过上回在太子那里醉酒的事情,对杯中物已是抱了十分的警惕,平日滴酒不沾,但碰到这种场合,却是不能不喝。
别人敬酒,犹可浅尝辄止,毕竟阿哥身份摆在那里,也无人敢强迫于他,但兄弟之间若是如此,便显得有些矫情了。
于是胤禩很无奈。
这头五哥胤祺来敬酒,这五哥为人忠厚,与自己关系也不错,不能推拒。
那头十四来敬,双眼渴盼地望着自己,似乎他若不喝,是一桩极大的罪过,也推拒不了。
几杯过后,头开始有点昏沉起来。
胤禩心中警醒,却不敢再沾。
旁人再劝酒,便拉了胤禛一起。
胤禛心中好笑,却装作不懂,自己跟着别人一起灌他。
等到酒席散尽之时,兄弟几人都有些醉意,连平日端着架子的胤祉,说话也结结巴巴起来,各自被府中下人扶了回去。
“四哥,天色晚了,太后那边筵席早就散了,四嫂也先回去了,不若你今晚就在我那头歇下吧。”胤禩看胤禛走路有些摇晃,似乎醉得比他还厉害的模样,伸手扶住他,一边道。
其实他自己也没有好多少,说这话时甚至都觉得舌头大了起来。
胤禛扶着额头轻轻一点,胤禩便让高明去跟候在宫门外头的四阿哥府下人说一声,这边搀着他往阿哥所走去。
秋风起,夜色凉,月透过斑驳树影倒映在两人互相依偎,一边往前走着的身体上,突然让胤禩想起当年佟皇后去世,胤禛在灵堂里守夜的情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