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风,动了
他以前打过笑哥儿的主意,这事儿良夫郎还知道呢,结果没成!
这两年他干活勤勉,这才还上了欠债,可是,他跟老肖家那点恩情,也就没了。
当初老肖家可是借钱给他了。
而且借的最多,全村人都知道。
他觉得铁青是占便宜了,可是人铁青的家底比他厚实多了,也不惦记老肖家的财产。
现在肖伟回来了,看他的眼神,让他打心里头冷得很。
上过战场的人,本来就凶,现在看来,肖伟这个老肖家的顶门杠子回来了,肯定是要对他这样的人报复回去。
看来,他打听的那个事儿,还是要尽快实施,只要成了,离开榆树村,肖伟总不能追着他去别的地方,打上门去吧?
老邵家在菜品上没争得过老肖家,却在肖姑姑那里买了不少的酒,还提供了毛嗑给大家吃。
老李家没人了,肖伟跟邵小波都不要李军出啥东西。
但是三个人回来了的事情,依然是让全村人都知道了。
老魏村长也说了,这三个人回来是好事儿,不少人家都出过兵役,很多人都喝着喝着就哭了起来,因为出去三百来号人,就回来了这么三个。
这顿饭吃过了,村里头也就知道了,回来了三个人,还可以分田分地盖房子。
老肖家不用盖房子,老邵家需要盖,家里头两个小子呢,老李家,好吧,就剩下李军一个人了,他也得盖房子,这都要明年才能动土,这眼看这就要上冻了,不可能今年盖房子,但是准备工作可以做起来了。
倒是徐老大,回去了之后,跟自己媳妇儿说了说。
徐老大家的刚将孩子们哄睡:“去了那么多人,就回来了三个,命够大的啊!”
“命大有啥用?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他们回来了,就该安顿下来。”徐老大道:“不过一个个都老大不小的了,盖了房子之后就该相看人家了。”
徐老大家的心里一动,正好,徐小美在院子里头洗衣服呢。
“相公,你看,咱家小美都这么大年纪了,过了年就该出孝了,那三个也没成家。”徐老大家的意有所指:“能不能成?”
“三个人,你看上了谁?”徐老大也是心里一动。
“你不想给她找个有钱人了?”徐老大家的看了一眼自己的丈夫。
“我倒是想,可你看看她那样?”徐老大叹了口气:“爹娘惯着她,我可不惯着她,你看看洗个衣服还摔盆子,这么懒的婆娘,谁家有钱人能看得上啊?我不是爹娘,可不像攀高枝儿。”
“你既然这么想,那我就说了。”徐老大家的一听这话,就放心了:“这三个人都不错,不过,最好的就是肖伟,老肖家多有钱啊!”
村子里头的人都知道,老肖家是有了个好儿胥,家里的这几年都发达了起来,笑哥儿脸都圆了一圈儿。
“肖伟?”徐老大乐了:“我怕咱们看上了人家,人家没看上咱们,你是没看到肖伟那样子,恐怕这些年走南闯北,眼光都高了。”
何况自家跟老肖家那关系,能成吗?
徐小美以前可是惦记过铁青,徐老三还惦记过笑哥儿。
这嫁过去多尴尬啊?媳妇儿还真敢想。
“也不一定啊,肖伟都破了相了,再有家底儿,找个媳妇儿,能有咱家小美好看啊?老肖家那是啥人家?全村子的人都看着呢,指不定如今被多少人惦记。”徐老大家的道:“何况,他们家娶个夫郎,如不娶个媳妇儿,女子终究是要比小哥儿容易生养,你说呢?何况我们也不是要卖妹妹,他们家给多少聘礼,我们都给算成嫁妆陪送回去,只要小美以后日子过得好了,再给老肖家生几个孩子,传宗接代,老肖家的条件不错了。”
“是不错,可我总觉得人家不会同意。”徐老大是担心自己家妹子不够格儿。
“那就是邵小波?我看邵家也不错。”徐老大家的道:“不过,要不是肖伟,那就是李军吧,他孤家寡人一个,小美嫁过去,不用伺候公婆,也没啥妯娌,她要是有了孩子,这不是还有我跟老二家的在么,也耽误不了啥事儿。”
这没了公婆,更没了娘家双亲,以后有了孩子,还不得靠娘家嫂子哥夫么。
“邵小波也不行。”徐老大却道:“邵小波可有个弟弟,邵小可在呢。”
“也是,就算他们在外头打仗,分了点战利品,有点钱,邵家不仅要给邵小波成亲,还得给邵小可张罗亲事,这么一算的话,其实李军最合适。”徐老大家的就很现实,这三个人回来,都背着个大包袱,不过据说里头都是他们的行李。
钱有没有?有多少?这都不知道呢。
他们两口子商量这事儿的时候,徐小美就在他们房间的窗户下头洗衣服,耳朵竖起来的徐小美,啥都听到了。
徐小美这二年也被磋磨的够呛,本来还有那个心气儿,想高攀铁青,结果铁青也不知道是凑巧还是走运,他要么就是上山去打猎,每次都有家里人赶着马车在山脚下等着;要么就是跟笑哥儿在一起,人家夫夫俩在一起,笑夫郎防备她跟防狼似的。
而且也知道,自己家估计人家铁青也看不上。
肖伟……要是她成了笑哥儿的嫂子,那老肖家岂不是都是她说了算?只要她给老肖家生几个孩子,她是女子,自幼身体就好,生儿育女肯定没问题。
她成了老肖家的媳妇儿,以后笑哥儿就在她手下过日子了,高兴了就让她回娘家,不高兴了就不开大门!
甚至,老肖家的人不对她好,她就打老肖家下一代去。
教导老肖家的下一代,孝顺自己,不孝顺老肖家的人。
只是,等徐小美找了个机会,去看了一眼肖伟……。
那次正好是肖伟跟李军俩在村子西头看房场儿,李军要盖房子,得找个地方啊,他就去西边儿看了看宅基地。
结果一回头,看到了徐小美。
“这是谁啊?”肖伟看人的第一眼,就很具有杀气,这是他的习惯。
毕竟是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人,身上不说血气冲天,也具有一定的煞气。
他不止是一个人,还有李军在。
李军在军中是斥候的干活儿,相当于是侦察兵的角色。
他能活下来,就是他的这份细心和对情报的各种收集。
所以他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村里头走了几圈,这里是他的老家,村里的人,他小时候都认识,打个招唿,几次见面之后,也都记起来了。
村里头的那点事儿,他也听了个七七八八,尤其是还在老魏村长家住着,听老魏婶子说一些家长里短。
知道了很多事情。
结果他就认出来了,来人是徐小美。
“她就是徐小美啊?”肖伟的眼睛瞪过去,僵硬的扯了扯嘴角:“跟我弟弟抢过我弟夫的老徐家?”
“额,说的太对了。”李军竖起大拇指:“就是她,听说今年都十九了。”
“这么大年纪,还没出嫁?”肖伟又看了一眼。
徐小美虽然年纪大了,十九岁了,但是因为一直没有出嫁的关系,她还梳着没出门子的发式。
以前是很漂亮的未婚发式,现在只能梳着两条辫子,用个原色的头绳系着,穿着一身半新不旧的衣服,脚下踩着一双有点破了的鞋子,看着就是个村妞儿,再也没有了以前生活精细的样子。
没有化妆,手上还有冻疮,看着也没有啥亮眼的地方。
“一直在守孝,刚十五岁,她爹死了,还没等出孝呢,她娘又死了!”李军太知道这事儿了:“她还打过铁青的主意,现在怎么跑这儿来了。”
“谁知道呢?”李军也看了看远处的徐小美。
当斥候的人,都眼明心亮,手脚麻利,看啥都犀利,尤其是人,在战场上,只有敌人跟自己人的区别,没有男人跟女人的区别。
俩人都是军中出身,哪怕是回到了家里头,有些习惯,已经成了自然,尽管他们尽量的往小老百姓的身上靠拢,不再穿着军装,不再杀人不眨眼……可是,那都是大面儿上的事情,实际上,他们都是习惯了军伍上的做派,要不然,他们也不会第一时间,发现铁青与众不同了。
可是徐小美不知道啊!
她就看到李军那眼神,看人一眼,让她从头顶凉到了脚后跟儿,就像是这冷天头里,没穿衣服一样的感觉。
再看肖伟,那脸上的疤痕,眼神的犀利,狰狞的样子,看她就像是在看一个死人,一具死尸似的。
这样的小子,还年纪那么大,还那么凶狠,在战场上不知道杀了多少人,那双手,不知道砍了多少人的脑袋,一想到那样的一双手,摸她,她就恶心的想去死一死。
看过了这两个人之后,她的心里都凉透了。
于是她转身就跑,跑的速度飞快!
以前曾经有过的那点儿旖旎心思都没了。
这样的人,她不能嫁,不能嫁过去,嫁过去就是找死啊。
再想嫁入老肖家也不行。
李家更不行,那李军一看就不是善茬儿。
回来的路上,她又遇到了邵小波,邵小波也跟李军他们差不多,徐小美能不害怕吗?
到了家里头她还瑟瑟发抖呢!
结果徐老大家的喊她:“还不去做饭?等着喝西北风呢。”
徐小美赶紧爬起来,跑去了厨房,在那里烧了灶坑之后,见到了火光,终于热乎了一下,不那么害怕了。
倒是肖伟,跟李军道:“这女的脑袋不好使吧?”
“谁知道呢?”李军还有些莫名其妙呢。
他们都在军中待了十几年,根本没机会接触女人,同时,他们也觉得女人太弱了,不适合他们。
以至于他们都不知道怎么跟别人相处了。
邵小波走了过来:“你们俩看好了没有啊?”
“还没看好呢!”李军摇了摇头:“地方都不太理想。”
邵小波走近了才小声的道:“你俩还真打算在这里盖房是咋的?大将军就不说了,李军你好歹也是先锋将军,也在这里窝着?”
“你不也是个参军么?不也在这里窝着?”肖伟还看了看邵小波,这家伙这么多年的仗打下来,整个人都变得油滑了许多,保命的手段是层出不穷。
要不然,也活不下来。
“这是我家,我在自己家,有啥不行的?”邵小波道:“倒是李军,你咋想的?要在这里盖别院吗?还是祖屋?”
“我看是祖屋才对,我在关上有大将军行辕。”肖伟道:“在府城那里有大将军府,这县城里头就不用安排落脚点了,就在老家这里,盖个大将军府别院,我家的祖屋,现在挺好的,新修的呢!”
“那倒是,你们俩家都不错,就我倒霉。”李军挠了挠头:“我要在这里修建一个大院子,砖瓦房,当我家的祖屋,将来成亲生孩子,都在这里,我也不打算带人去赴任,这里离边关也不远,将来我就是在边关那边上任,隔三差五的回来一趟。”
这里是他的老家,盖房子当然也是祖屋。
将来的孩子也得在这里长大。
“你也不算倒霉。”肖伟道:“你这次回来,算是衣锦还乡了,如果你爹跟你后娘还活着,还不得磋磨死你啊?或者你磋磨死他们?那可就难看了。”
“说的也是,他们俩要是不死,我也不会放过他们。”李军狠狠的道:“他们死的也不是好死。”
让野兽给吃了,这种死法,根据传说,是无法投胎做人的,下辈子只能当畜生。
三个人有说有笑的走了,没人把此事放在心上。
又过了三天,才有一个货郎来村子里卖货,这个货郎是附近都认识的,姓刘,跟本村的老刘家那几房还有点亲戚关系。
只是刘货郎家里穷啊,虽然是在县城里头住着,但是为了煳口,他就在县城里头的杂货铺子那里批发一些杂货,然后挑着担子,去四个村儿和镇子上卖点杂货,针头线脑的也能挣点儿。
但是榆树村有了四季杂货铺,他还来过几次,买卖却做的不太好,基本上没啥赚头,但他还是来了。
“现在外面能走动了,大军过去了。”刘货郎跟老魏村长道:“不然我也不能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