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灯叙

▶专注收集耽美小说网站

第15章

第15章
“真的?你搞定了?”

“准确来说是我们一起搞定的,伙计,昨天你把瓦莱丽哄的很开心,她今天一到制片厂就为你说了好话,说你明显比比利·赞恩更有魅力,加上乔恩·兰道和卡梅拉的支持,卡尔·霍克利不是你的还能是谁的?”

当威廉问起肖恩的时候,亚蒙·高夫曼美滋滋的说:“没错,麦克出现在那家餐厅是我的安排,我让一个做导演的朋友把他约在了那儿,刚好撞见你和瓦莱丽的约会不是么?他现在和瓦莱丽打的火热,而且刚为福克斯拍完一部喜剧电影,男主角。麦克的脾气有点暴躁,而且通过昨天他大概对你印象挺深,瓦莱丽暂时是不会打你什么主意了。至于以后,合同都签了,谁还管她呢,反正她又不会追到墨西哥去,以后宣传的时候躲着点就行了。”

“……亚蒙。”

“什么事,威尔?”

“你真是太奸诈了。”

亚蒙·高夫曼又露出了被其他同事下属称为“那个Amon”的微笑:“谢谢夸奖,我的男孩。”

☆、来自哈佛的录取信 上

“所以, 收到一封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就是你的梦想?”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浑身带满传感器, 一边朝虚空中比划了几个挥手的动作, 一边颇感有趣的对威廉说。

“谈不上什么梦想, 是目标而已……喂,你能不能离我远点。”

“怎么了?”

“你身上带着的传感器太多了,我的密集恐惧症要发作了。”

所谓传感器,其实就是小贴片,贴在人身体上可以捕捉到肢体动作, 再通过电脑技术来制作虚拟人物, 但因为人脸上躯干四肢都要贴满传感器, 密密麻麻的足够密集恐惧症患者不敢再看第二眼了——不过传感器是制作数字人物时必备的捕捉人体动作的工具, 威廉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现在就在做这样的工作。

《泰坦尼克号》设计了很多气势宏大的场景, 比如泰坦尼克号起航的时候数千乘客和码头边的家人朋友挥手告别, 还有航行过程中三层甲板上数以百计的散步遛狗晒太阳的绅士小姐,以及当灾难发生时时,成百上千来不及乘坐救生艇逃离的乘客们随着船体的断裂而从几百英尺高的地方滑下来, 撞到建筑物然后跌落到海水中等等。

鉴于剧组没有一艘真正的客轮, 没办法让群众演员在真实的甲板上散步,也没办法让他们在几百英尺高的地方滑来滑去,所以高科技手段在拍摄过程中的运用就非常有必要了, 比如说用电脑制造一些数字角色。

演员们身上带几十个传感器,在数字室内模拟各式各样的动作,像是说话挥手, 跑动游泳甚至是攀爬挣扎,传感器捕捉到演员们的动作传送到电脑上,动画师根据这些精确的细微动作,制作出一个个符合影片要求的人物来——完全不借助演员们的帮助构造数字角色也是可以的,但是凭空制作出来的角色僵硬死板,无法完成很多细微的精确动作,所以还是需要借助演员们让数字角色生动起来。

威廉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带着传感器工作几天,数字师可以根据他们各式各样的动作虚拟出几十个数字角色来,《泰坦尼克号》开拍以来,剧组差不多每个演员都要来义务帮忙。

“不要。”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面朝威廉,右手放在下巴前比划了一个V字:“我帅不帅?”

“……”威廉突然朝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方面迈了一大步,直接差点来了个脸对脸:“没我帅。”

看到那张贴了足有十几块创可贴一样东西,还连着线路的脸,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迪卡普里奥全身上下的汗毛一下子全竖起来了:“走开走开快走开!”

“偏不。”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迪卡普里奥的脑门蹦出一串黑线。

“男孩们,你们攀爬甲板的动作做的不太标准。”数字师冷冰冰的插/进了谈话:“能重做一次吗?”

威廉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双双呆滞了一下,立刻停止谈话,乖乖的继续对着空气做动作——差点忘了房间里还有另外一个人在了!

没办法身上挂满传感器,连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对着空气不停的手舞足蹈,还要模拟挣扎逃生是件很枯燥的事,特别在这个前端科技还未被广泛运用于电影的年代里,演员们纷纷感觉无聊又尴尬,不亚于在试镜的时候被要求对着空气说几个小时的情话,所以,当两个以上的人一起工作的时候,聊天就成了最好的打发时间的工作。

没多久,无聊的两人的忍不住开始窃窃私语了。

“你真是个现实主义者,威尔,我的梦想就理想化多了。”

“是什么?”威廉做了一个向远处眺望的动作,这个动作最后会被用到某个水手身上。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用一本正经的语气说:“我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BY马丁·路德·金。”威廉非常自然的接道。

“……你能不能不要捣乱。”

“你继续。”

“我的梦想是——睡遍花花公子十二个月的封面女郎。”

“咳咳咳咳!”威廉被口水呛住了,猛咳了几声后才问:“玩笑?”

“没有在开玩笑哟。”

“太花心了。”威廉挑眉:“我还以为你在和克莱尔·丹妮丝谈恋爱?”起码在离开《罗密欧与朱丽叶现代版》剧组的时候,威廉知道他们俩还打的火热。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耸肩:“已经分手了。”

威廉露出遗憾的表情。好莱坞年少成名的女孩们太多是派对动物了,克莱尔·丹妮丝是其中难得的邻家女孩的代表,没那么爱玩,更居家……等等,或许正是不太爱玩,才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无法维持长时间的恋爱?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非常无语的看着威廉:“你在腹诽我,我看出来了。”

哪怕被拆穿心理活动,威廉表现的也很坦然:“你从我手中把朱丽叶抢走了,但是你又没好好珍惜她,啧。”

“我马上还要从你手里抢走露丝,嫉妒吗?哈哈哈哈。”

威廉惋惜的看着他:“然后你就被永远的冰冻在太平洋底,死的不能再死了。”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完全说不过怎么办!

“叫我辩论小能手。”

“嘴炮!”

威廉及时安抚道:“我的预感一般很准的,你刚刚说的那个梦想,等《泰坦尼克号》上映后,很快就会实现的。”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撇嘴:“难道这部电影能把我变成万人迷?”

“差不多吧。”

“好吧,伙计,如果梦想实现了,我会请你喝酒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用明显不信的语气轻快的说:“然后再向你传授一些泡妞的经验。”

“泡妞的经验?谢了,不用。”威廉耸肩说:“鉴于你一年后就会红遍全球,而十年后会胖成一只气球,我忠恳的建议,立个更大的志向怎么样?比如说睡遍《太阳报》的三版女郎。趁着年轻,好好享受吧。”

“喂喂。”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抗议:“不带这么打击报复的啊。”

威廉笑的像只偷吃了奶酪然后嫁祸给老鼠的猫。

“听说。”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拉长了调子,慢吞吞的开口:“你还是个处男。”

如果语气有形态的话,那“Virgin”这个词一定是被加黑加粗下面还划了两道斜线的。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音量不高,但在空荡荡的只有三个人在的房间却显得很醒目,起码那个在房间另一头端坐在电脑前,一直充当背景的数字师都忍不住转过身,用极其讶异的目光瞄了威廉几眼。

威廉发誓他看到数字师的目光在他的下半身徘徊了一秒钟。

“我不是。”威廉恼怒的说。

“我不信。”

“真的不是。”

“证据呢?”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笑的露出一口白牙:“你是个生活很规律的人,威尔,从不在外过夜,不是住圣莫尼卡家里就是住在合租公寓里,将姑娘带回家里不像是你会做的事,而托比也说你从不……呃,我的意思是,开过荤的人都是不可能再做回苦修士的,你现在就像个苦修士。”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道理其实非常站得住,但那只针对一般人来说,例外情况是某人的第一次实在称不上是什么美好的经验。

“我恨托比!”威廉恼羞成怒,开始诅咒很明显是罪魁祸首的某人:“我要把他冰箱里的东西全部吃光光!在他的牛仔裤上撒牛奶!往他的咖啡里吐吐沫!”

“……最后这个听起来可真恶心。”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说。

“还有你!”威廉阴沉的看了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一眼,“和你!”数字师打了个哆嗦。

‘这明明是卡尔打量杰克时杀意沉沉的眼神。’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想,然后又在‘威尔在用演技作弊’和‘威尔真的是想杀了我灭口’两个猜测间之间摇摆不定。

“请千万不要把今天的事传出去。”威廉的语气突然变得可怜兮兮的,还努力将绿色的眼睛睁大,伪装自己是一只小鹿斑比,成功骗取人们的同情心:“你们知道谣言穿来穿去总是要变样的,我可不想成为别人八卦的主角。”

还以为自己要被灭口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数字师:“……”

“停止打情骂俏,男孩们。你们现在的效率很低,专心工作,今天把所有数据采集工作完成掉。”

房间里突然凭空响起了詹姆斯·卡梅隆的声音,威廉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一起露出了活见鬼的表情,扭头四处寻找,最后发现那声音居然是从他们腰上挂着的收音麦克风上传来的。

——差点忘了詹姆斯·卡梅隆就在他们隔壁房间正在操作一些更加高科技的机器,而两个房间间还连着麦克风了!

而之前威廉他们在偷偷聊天的时候,就很明显的忘记关掉麦克风了!也就是说,他们的所有谈话,不仅被房间里的数字师听去了,还包括隔壁房间的詹姆斯·卡梅隆,还有导演组的人!

威廉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感觉世界对自己太不友好了,不过更不友好的还在下面,没过多久,詹姆斯·卡梅隆的咕哝声,从他很明显也没关掉的麦克风里传了出来:“睡遍《花花公子》封面女?Virgin?哇喔,现在的年轻人可真是极端。”

威廉&莱昂纳多:“……”

完蛋了,他们在《泰坦尼克号》剧组里的名声。

……

因为美国中学毕业生可以同时申请很多所大学,也能同时拿到好几所大学的录取信,所以每年总会出现大学发出通知书,却招不到学生的现象,为了保证生源,“早期决定”项目就出现了。

参加“早期决定”的毕业生录取成功几率可能比正常申请的学生高50%左右,也可以比其他人早两到三个月拿到大学录取信,当然也有条件,那就是一旦毕业生拿到了某大学的“早期决定”录取信,就不能再申请其他学校了。

常青藤联盟学校每年的招生名额有两万五千个左右,通过“早期决定”录取的学生,一般占总招生数的四成左右,剩下的五到六成才会走正常的申请-招收/拒绝程序,而这五六成的招生数,则会有十几二十万的应届毕业生争抢。

所以,常青藤学校的录取率常年徘徊在10%以下也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常青藤八大名校里,康奈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录取率偶尔会达到12%-15%,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大学在10%左右,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7%徘徊,耶鲁低一点,哈佛再低一点。

总之,美国名校挑选新生的时候真是苛刻非常、煞费苦心,但也乐此不疲,因为录取率越低,说明学校的名望和水平越高,说明学生越是精英中的精英,对一所大学来讲,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

有趣的是,在这些顶级名校里也有着阶级的区分:被哈佛、普林斯顿、麻省理工拒绝的学生有可能被康奈尔、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但被康奈尔、宾夕法尼亚拒绝的学生,就基本得不到哈佛耶鲁的录取通知书了。

哈佛的招生名额雷打不变的年年维持在2000-2100之间,申请人数却逐年增高,今年申请哈佛的人数再次超过3万人,录取率差一点就跌破了6%。

罗伯特是哈佛招生办的负责人,他是一名双鬓斑白,严肃认真的绅士。

哈佛招生办有四十到五十名招生官,每年招生季开始的时候,罗伯特就将他们召集起来,分成两组,初审组和复审组,两组都审读过后,再给出申请学生合不合格的结论,通常来说,在招生季,每名招生官每天要读40份以上的申请材料,终审名单出炉前,每人至少已经读过1200到1500份材料,在这个阶段,招生官会淘汰掉至少80%的申请者。

终审名单出炉后,招生办评审小组的七八名官员会集中在一起,他们坐在三面都是玻璃的会议室里,一份一份的研究讨论每个申请学生,然后全体举手投票录取谁、不录取谁、或谁进入待定名单。在这个最后的环节里,招生官员们不论职衔高低、资历深浅,全都拥有平等的一票,这是为了追求投票权上的极致民主和公平。

1996年的新生招录进行到了最后时刻,在过去半个月的最终评审里,罗伯特和他的同事们已经确定了1030名录取生,拒绝了2800人,将900人放入待定名单。

今天,在喝过一杯浓浓的黑咖啡后,哈佛招生办的评审小组照常聚在了会议室内,他们分坐在巨大的胡桃木长桌两边,罗伯特坐在最中间的位置,方便和左右两边的人同时交流。

罗伯特按照顺序,拿出一个新的资料袋,读着上面的名字:“威廉·布兰德利,来自洛杉矶圣莫尼卡中学。”

“这名学生的申请信可真厚。”帮忙拆袋子的一名中年男性招生官露出了一个痛苦的表情:“我恨厚厚的申请信,通常它都意味着,一:我们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读完它,二:会寄出这么厚申请信的学生一般都是书呆子,会走路的书柜,中学里最不受欢迎的群体之一。”

“你不能歧视书呆子。”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看起来就像是高中时候被人喊过“书呆子”的招生官抗议道:“每年诺贝尔奖得主里都有一名曾经的书呆子,或许就在你读过资料的这些孩子里,20年后就会出现一个。”

“对不起。”说错话的人很干脆的道歉。

类似无伤大雅的口角经常在招生办公室里发生,所有人都不在意也不会当真,招生官们也是普通人,有不同的丰富的经历和背景,也会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偏好,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招生官的多元化,也保证了哈佛新生的多元化。想想看,如果哈佛每年招进来的学生都是一模一样的类型,那就太无趣了。

罗伯特将袋子里的资料拿出来,递给两侧的招生官传阅。

分到资料的招生官们仔细阅读了一会儿,然后大声念出来给其他人知道:

“喔,布兰德利的SAT1的数学英语双满分。又一个满分申请者。”

有人耸耸肩:“美国今年一共有545个SAT1双满分获得者,其中的365个人申请了哈佛,而我们已经拒绝了多少?起码有一半了吧?”

“我们至少拒绝了一半以上。如果因为SAT1双满分就录取的话,哈佛校园大概早就被撑炸了。”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其他方面,课堂作业全A,哇噢,成绩下面还标注了一个小小的h,这孩子上的是好班,不是随便混混作业就能拿A的差班。”

“参加过AP考试,英国文学、世界历史和物理学、艺术史的成绩都在4.5分。”

“他还听过泽维尔教授的课,说那一堂《麦考白》令他对戏剧入迷。”

“看来这个孩子在申请前做足了功课,他是哪里人,洛杉矶?能千里迢迢跑来试课,很有诚意。”

“用功的好学生,脑袋里塞满了知识,或许人缘还不太好,我想我对威廉·布兰德利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了。他的毕业论文是什么题目?他在哪家刊物上发表过专业论文么?”

没有人说话。

“有谁拿到威廉·布兰德利的毕业论文吗?”罗伯特问:“还是说,这孩子压根就没准备这个?”

“事实上,他有论文。”坐在罗伯特右手边的一个姜黄头发的招生官说:“只不过毕业论文的形式很新颖。”

姜黄头发的招生官举起了一盘录像带,录像带壳子上粘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毕业论文,威廉·布兰德利。”

“我想我们得把电视机打开了。”罗伯特挑了挑眉毛,说。

☆、来自哈佛的录取信 下

录像带放进播放机后没多久就开始了播放。

画面一开始是黑幕, 然后响起了一些古典优美的背景乐, “带你认识威廉·布兰德利”的花体字在屏幕上出现、定格、隐退。

然后镜头飞速掠过一些波澜壮阔的场景:半个巨大的船体, 数以百计的工作人员, 穿着古典服饰来回走动的群众演员们, 背景里的白色灯光晃的整个摄影棚如同白昼。

“这是什么?”戴着厚厚眼睛的“书呆子”考官不解的问:“电影?电视?从哪里截取的一些风景片?”

“既然标明是毕业论文,那肯定是原创拍摄……虽然画面有点不像。”其他招生官回应道。

作为全美最顶尖的大学之一,有心申请哈佛的学生们每年总是很多奇思妙想,单纯只附上自我介绍、成绩单、推荐信、荣誉证书之类的是最传统也最没新意的申请信,实际上, 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学生在申请信里花样百出的塞东西, 希望能增加自己在考官心目中的分数——从学生自己写的诗歌、小说、剧本, 到他们自己创作的歌曲、油画、设计图……几乎什么东西都有。

随着家庭录像机和播放机在全美大部分家庭中的普及, 也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抛弃用纸笔写自我介绍信, 而是选择用录像的方式, 向大学招生官们展示自己的一切。

哈佛招生官们有时候也挺喜欢这些录像带的,毕竟看有声音有画面的录像,比看信件快多了, 也直观多了。

但是眼前这部和招生官们以往看到的太不同了, 以往那些录像带,大多是学生自己手持DV拍摄的,顶多有一两个家人或朋友出场, 而眼前电视机里正在播放的这部,却看着非常像真的电影大片。

直到一个下巴上留着短短络腮胡的男人身影闪过,办公室内几个人一起惊呼道:“詹姆斯·卡梅隆?!”

好吧, 詹姆斯·卡梅隆的出现,加上刚刚镜头扫过的地方,已经透露出了十分重要的信息:这里似乎正是因巨大话题度而将半个好莱坞搅的不得安宁的《泰坦尼克号》片场。

“怪不得我一开始就觉得威廉·布兰德利这个名字很耳熟。”姜黄头发招生官捶手道:“《理智与情感》里的爱德华·费拉斯,有人有印象吗?”

几个年轻点的考官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当然也有茫然不解的。

要说哪本专业期刊上刊登了新的能引发各个名校大争论的论文,那这群长期浸淫在学术氛围里的招生官们还有可能在第一时间知道,但要说好莱坞在过去一年里上映了什么新电影,有哪部很好哪部很烂?除非是该电影真的红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否则这群哈佛的教员们的日常生活真的距好莱坞太远太远了。

《理智与情感》还好,毕竟是简·奥斯汀名著,简·奥斯汀在英国文学研究这块算是一个比较大的项目了,如果威廉拍的是什么校园青春片罪案剧悬疑剧科幻剧,那估计到申请信被招生官们研究结束,都不会有人认出他来。

电视机上,画面还在继续播放。

古典奢华的餐厅里,头等舱的顾客在进餐,纸醉金迷的画面让人几乎真的以为这就是一幕十九世纪初上流社会贵族们享用晚宴的场景。

一名穿着黑色燕尾服正在用餐的绅士镜头被拉成特写,他的姿势和礼仪都标准优雅极了。

‘就餐礼仪无可挑剔。’一位曾经选修过欧洲宫廷礼仪课程的招生官想:‘一定是进行过专业培训。’

几秒钟后,黑色燕尾服出现在了镜头里:“嗨,我是威廉·布兰德利,我申请了哈佛的英国文学专业,因为我真的很爱这个专业。”说着,还朝镜头眨了眨眼。

说实在的,一位无论服饰打扮还是言行举止都非常十九世纪的年轻男士,突然在镜头里谈起了大学申请的事,这画面太有时空交错的冲击感了,办公室里不少招生官都忍不住微笑起来,他们觉得这样的搭配非常有趣,并忍不住开始期待接下来的内容起来。

画面切换,《泰坦尼克号》拍摄中,威廉·布兰德利和凯特·温丝莱特在卧室里交谈,两人的口音听上去都非常高贵。

‘伦敦腔。’“书呆子”招生官想,‘布兰德利的口音很标准,这位女士的和地道,两人之间有差距,但差距不大。’

旁白出现,声音一听就知道是威廉·布兰德利自己录的:“我拍过《理智与情感》,现在在拍《泰坦尼克号》,所以我认为我和英国文学,甚至英国这个国家都很有缘分。”

穿着白色缎面珍珠长裙的凯特·温丝莱特突然从旁边冒了出来,用一本杂志卷成话筒样,向威廉提问道:“背诵突击考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

威廉对着“话筒”思考了三秒钟,然后再无一次停顿: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第66首?”

“对这些都倦了,我召唤安息的死亡,

譬如,见到天才注定了做乞丐,

见到草包穿戴得富丽堂皇……”

“第130首?”

“我爱人的眼光并非阳光灿烂,

珊瑚也远比她的双唇红艳。

她的胸脯也说不上雪白光鲜……”

“我用名誉发誓没有帮助威尔作弊。”凯特挥手将威廉赶走,对着镜头说:“威尔是个英国通,我觉得他会背诵的莎士比亚戏剧比我都多。”

“我喜欢阅读和学习,哪怕是在最忙的时候,睡觉前也要看几页书,阅读能让我感到愉悦和放松。”

酒店房间,威廉打开了他带到墨西哥去的两个行李箱,有一个塞的满满的都是书,大部分和文学历史戏剧有关,而且很多本的页面都发黄了,侧边也毛毛的,能看出来是被经常阅读的旧书,不是刚买的那种。

“相信我,住酒店的时候,门童刚提起这个箱子就给了我充满怨念的一眼,如果不是我及时的多给了他十美元小费的话,估计他要恨死我了。”

墨西哥一家特色餐馆内,几十个《泰坦尼克号》剧组的工作人员来来回回,他们正将餐厅布置成一个派对现场,大量的鲜花彩带香槟被运进来,还有一个三层的巨大蛋糕。

镜头摇摇晃晃的向前,停在了一个正在搬泡沫箱的人身边,从头到尾一直在拍摄从未露过脸的摄影师伸出他纤长的手指点了点工作人员,在对方转过身来的时候,递过去了一张纸,又指了指镜头。

关于那张纸,有一个特写镜头:“描述下你正在做的事。”上面写道。

“让我描述一下正在做的事?好吧。”剧组人员笑着说:“拍摄把大家搞的很紧张,自从来了墨西哥后,我们就没有放过假,每天工作工作工作,说实在的,最近剧组里的气氛糟糕透了,大家都想有点什么能改变一下,正好有人生日,威尔自告奋勇的帮忙筹办生日派对,他的点子很棒,我们把这里打扮的像是个私人婚礼现场,却是为了庆祝生日,听起来很有趣不是吗?”

画面转换,生日派对的场景插入,的确有趣又热闹,而且在有威廉出现的镜头里,他的身边总是围了一大群人,他们看起来开心又自在。

“……所以,我也很擅长组织和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当墨西哥深蓝色的大海出现在画面里的时候,威廉也出现在了镜头里,他盘腿坐在海滩上,板着手指数自己的优点:“差不多就是这些了,我还需要再说点其他的吗?”他的双眼凝视着镜头,画面却没有对焦成功,很明显,他正在看的是手持摄影机的摄影师。

一个懒洋洋的男声响起:“我觉得是够了,但我不知道哈佛的招生官们怎么想,是喜欢你真实一点,还是把自己夸成一朵玫瑰花。你知道,伙计,我没有申请常青藤学校的经验。”

“那么,就真实点吧。”威廉耸耸肩,朝镜头比了个V字:“威廉·布兰德利的毕业论文,完成!”

画面本该在此完结,然后陷入黑暗,但是没有。

莱昂纳多·彩蛋·迪卡普里奥的脑袋突然挤进了画面里:“嗨,我是威尔毕业论文短片的导演,他花100美元雇用了我帮他掌镜。”表情变得有点不情愿:“这可是我的导演处女秀诶,嘿,你们说100美元是不是太便宜了?起码也要四位数字对吧?算了,跟你们说这个也没用……回到正题,我认为自己有必要和大家打了招呼,第一次掌镜,我总该让观众知道导演是谁,对吧?”

顿了顿,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又带着点别扭地说:“还有,虽然不太愿意承认,但威尔的确非常聪明,情商也不差,以他的能力我觉得配得上美国任何一所大学,你们应该录取他,他真的是个非常非常棒的家伙!”

……

播放完毕,罗伯特用遥控器将电视画面暂停。

房间内安静了几秒钟。

“哇噢。”一名白头发的招生官说:“非常新颖的论文方式。”

另一个人笑道:“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我以为威廉·布兰德利是个爱学习的书呆子,我错了,这盘录像带真的很颠覆我的印象。”

“资料袋里还有一份《理智与情感》的DVD,有谁想看看么?”

结果会议室内的一半招生官都摇头说:“噢,《理智与情感》,我们在电影院里早就看过了。”

“看完了威廉·布兰德利的成绩单,以及他令人印象深刻的毕业论文,我想大家对他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罗伯特说:“在举手表决之前,我想问,还有谁有什么问题吗?”

一个戴着圆眼镜的招生官问:“他的家庭背景怎么样,能支付得起学费吗?”

有人嗤笑了一声:“布兰德利是单亲家庭,母亲是收入不固定的插画师,不过他是个演员,而且现在在拍《泰坦尼克号》,所以他当然负担得起每年两万多美元的学费,和一万左右的食宿费。”

“布兰德利的父亲埃德温·布兰德利也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所以他是校友后代。”

罗伯特等没人说话后,环顾着会议室问:“现在开始表决,同意录取威廉·布兰德利的请举手。”

除了那名圆眼镜的招生官外,包括罗伯特在内的所有招生官都举了手。

“我们真的要录取他吗?”圆眼镜招生官问:“一个演员,不知道给哈佛带来的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除了是演员,我没在布兰德利身上看到任何减分的地方。”姜黄头发的招生官说:“而且他兴趣广泛,文学,历史,戏剧,足球——当过足球队队长,演出过舞台剧,获得过加利福尼亚州高中戏剧比赛的集体荣誉奖,高中老师的推荐信里说他,哈,是个典型的高中校园白马王子式人物。”

“智力优等,兴趣交际也优等,从这些申请资料上看,我敢打赌他二年级肯定会收到终极俱乐部的邀请。”另一名招生官说:“他看起来像是凤凰会喜欢的类型。”

终极俱乐部(The Final Clubs)是八个哈佛秘密学生组织的代称,坡斯廉、凤凰、飞行、蜜蜂、猫头鹰之类名字听起来很普通的社团,背后却拥有着惊人的能量,它们设置在哈佛校园历史悠久的宅邸内,产业不属于学校,归私人所有,所以几百年来哪怕这些社团坚持不收女会员,无视禁酒令在俱乐部内大肆饮酒彻夜狂欢,学校也拿它们没办法。

其中坡斯廉俱乐部不仅是哈佛,也是全美国最古老和最有名的学生社团,坡斯廉每年只招10名会员,非“蓝血”不收,标准苛刻的令人咋舌,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曾是坡斯廉的会员,他的侄子,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就读哈佛的时候,却被坡斯廉拒绝,和小罗斯福有一样待遇的还有约翰·肯尼迪,他甚至连申请坡斯廉都不敢,转而去了二流一点的SPEE社团。

与坡斯廉相比,凤凰俱乐部就平民的多,凤凰不过分强调身价背景,只要你本人有一技之长,并且能通过非常刁难人的考验,就有入会的资格。

“我们不是要多元化吗?”一个年轻点的招生官说:“我认为布兰德利很合格,一名演员,他或许会给哈佛带来新的改变。”

“哈佛不是第一次招收好莱坞演员了,米·李·琼斯、泰伦斯·马力克、爱德华·兹威克、约翰·利特高、伊丽莎白·苏、拉什达·琼斯、米拉·索维诺,他们都是我们优秀的毕业生。”

“评价一个学生适不适合哈佛,我们不应只看到他们出身,而应该重点考察他们的人品和能力。”

“先生们,我这里还有一点东西。”主招生官罗伯特说:“一封来自詹姆斯·卡梅隆的推荐信。”

招生官们传阅了那封信。

罗伯特最后问:“同意招收威廉·布兰德利的请举手。”

会议室里的所有人都举起了胳膊。

“那么,威廉·布兰德利——”罗伯特在重新装好的资料袋上盖了一个通过的戳,微笑着说。

“欢迎来到哈佛。”

☆、《泰坦尼克号》拍摄记事 上

三月下旬开始, 威廉开始陆续收到大学的录取信。

因为地址填的是洛杉矶的家, 所以信件都会先寄给玛德琳, 玛德琳再重新邮寄到墨西哥。

为了让威廉保留属于自己的第一份惊喜, 玛德琳没有拆任何一封信, 不过她还是将那些信摸了又摸,然后忍不住在电话里对威廉暗示道:“这封信很厚,里面绝对被塞了很多东西!”

——按照美国大学的惯例,录取信因为要放学校介绍和入学须知等内容,通常来说都是厚厚的一封信, 而拒绝信大多比较薄, 只有几张纸。

就这样, 威廉拿到了伯克利、哥伦比亚、斯坦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录取信, 四月的某几天, 他又得到了耶鲁和哈佛的。

因为威廉收信频繁, 信件的内容又很特殊,很短的时间内《泰坦尼克号》剧组大部分人都知道威廉快要上大学了,而且不论怎么挑, 都是名校的那种。

很多剧组人员对威廉的年轻程度感到惊讶, 他们直到这时才知道原来威廉还不到20岁。

然后不少人看到威廉时打招呼的话就变成了:“嗨,威尔,决定好要去哪里上大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