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硅谷想知道接下来又有哪一群幸运的技术宅们,能得到这位有史以来最有战略眼光的天使投资人的慷慨解囊?
华尔街想知道美国将用多快的速度,再诞生出一个“极客”亿万富翁?下一支注定要高升的股票是什么?好莱坞有没有可能拿这位新的亿万富翁为题材,再拍一部捧走数座奥斯卡小金人的电影?而这些附加影响又会为金融市场带来怎样的效益?
2028年与2030年,美国两位著名传记作家撰写了两本与威廉·布兰德利有关的书籍,由兰登书屋出版,这两本分别名为《好莱坞最后一位传奇巨星》和《威廉·布兰德利:光影的背后》的传记小说,切入点和侧重方向均不同,但又不乏相似之处。
《好莱坞最后一位传奇巨星》描述的重点自然是好莱坞,虽然对威廉·布兰德利的商业成就、学术成就也有着墨,但主要描述的方面是他进入好莱坞后的经历和成就,威廉·布兰德利是如何决定进入好莱坞的,他参演的每一部电视、电影,甚至是杂志广告拍摄和代言,他获得的每一个重要提名、奖杯,只要是仍然存在影像资料的,在这本书里都能见到。
而《威廉·布兰德利:光影的背后》,从书名上就能看出来,这本书的侧重点是人,传记从威廉·布兰德利出生写起,用大量的影像资料作为辅助(包括玛德琳·布兰德利夫人在威廉·布兰德利幼年为他拍摄,后来陆续流传出去的许多童年照片、录像)一直写到2027年威廉·布兰德利在五十岁生日时向各种社会慈善救助基金、医疗科研机构捐出几乎快三分之一身家,荣登近十年来的慈善富豪榜榜首。
不过无论是从威廉·布兰德利开始拍摄第一个平面广告讲起,重点讲述他如何达成演员、制片人、电影公司老板多重成就巅峰的《好莱坞最后一位传奇巨星》,还是从威廉·布兰德利出生讲起,好莱坞、商业、生活三方面尽量均衡描写的《威廉·布兰德利:光影的背后》,这两本书都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述威廉·布兰德利和他的朋友们。
从上市开始,《好莱坞最后一位传奇巨星》和《威廉·布兰德利:光影的背后》两本传记小说就在全球图书市场引起了轰动,并且只用一周时间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年度畅销小说排行榜,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和广泛讨论几乎是轰动性的。
并且,好莱坞著名电影公司韦恩斯坦兄弟影业近期频频接触两位传记作家,据悉韦恩斯坦兄弟非常有兴趣买下《好莱坞最后一位传奇巨星》和《威廉·布兰德利:光影的背后》,并将之搬上大银幕。
哈维·韦恩斯坦还在接受《好莱坞报道》专访时非常有深意地说:“当然,电影剧情必定会十分尊重原著,这是最基本的。”
据悉威廉·布兰德利本人并未对此事进行表态。
不过,芭芭拉·威尔逊,威廉·布兰德利的那位非常有名也非常有能力的好莱坞公关在接受《综艺》采访的时候,也意有所指地说:“——没有一点真凭实据,只凭借臆想和猜测,将威尔和他朋友们间的私人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和目标,要我说,这非常的无聊。”
secret lovers(secretlovers)
在will-news上发表:
《好莱坞最后一位传奇巨星》&《威尔·布兰德利:光影的背后》
有谁买了这两本书吗,伙计们?我看到它们登上了亚马逊图书销售的第一名,想买,但非常好奇它们值不值得。不是觉得贵,而是如果花了钱和时间还只是看到一堆将新闻稿东拼西凑起来就出版的垃圾的话,那就太糟心了。
标签:书籍;传记;人物:威尔·布兰德利
——————————展开881条评论——————————
world’s finets的回复
没有一点学术价值,但也不是用历史材料东拼西凑的书籍,事实上我发现作者非常的大胆,真的非常大胆……他的观点简直说出了多年来我们的心中所想,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具体是什么,你们买本书看看就知道了。
——展开19条评论——
pitch-dark的回复
楼主问的是这两本书值不值得买,1楼你根本没有正面回答楼主的问题。书我已经买了,两本,还没开始看,等我晚上看过后过来回复楼主,我绝对会详细的告诉你书写的怎么样,而不只是故弄玄虚。:)
——展开7条评论——
steel的回复
我也看过这两本书,但我不学楼上的楼上卖关子,警告所有准备买书的和买过书还没看的人:什么讲述威尔的好莱坞生活威尔的一生,这些内容都是假象,这两个作者真正在讲的是威尔和他的所有朋友都存在着同性间的暧昧关系!只不过《巨星》几乎把威尔塑造成一个游荡在众多好莱坞男星间的花花公子,而《光影》在专心论证威尔的真爱只有罗德里克一个。
——展开167条评论——
作者回复steel:
谢了伙计,不过书我已经买过来,这会儿正在办公室里偷偷看。希望不会被老板发现。
gay pride(gaypride)
在will-news上发表:
哈维·韦恩斯坦是玩真的
选角开始了
韦恩斯坦影业已经买下了那两本传记的版权,并且开始选角,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好吧,告诉你们,我也去试镜了,不过是扮演一个小角色,戏份在剧本里加起来还不到三分钟,还是在导演不删减的情况下。
听说威尔的公司开出了五倍以上的价钱,但两名作者忍住了心动没有卖,因为他们认为如果版权被威尔买走,那这两本书绝对不会有电影化的那一天了。
macbeth的回复
一个从不花花公子的人被塑造成花花公子,还是专对同性下手的那种,想想还挺刺激的。如果威尔是自己演自己就好了(我认为这不难,鉴于威尔现在看起来仍然只有三十来岁),想想看,一位仍然把持着几乎整个好莱坞的巨星,影迷和媒体都还在疯狂追逐着他,他却已经有了自己的一部传记电影……多有趣呀。
——展开101条评论……
platinum的回复:
楼上醒醒!电影是永恒的!把威尔的形象在电影里抹黑了,我们这代人、最远下一代还可以接触到真相,如果下下代、下下下代的人把电影当真了会怎么样!我是一名来自中国的网友,让我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悲剧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我们国家,有一个书生叫世美·陈……
——展开298条评论……
作者回复:
大家放心,就我读到的剧本看,威尔的形象风流而不下/流,就算原传记作者有意在歪曲他的形象,但韦恩斯坦兄弟找的编剧很靠谱,说实在的,这剧本很棒,非常非常棒。我正在等试镜后的通知,等的都心焦死了。
——展开607条评论……
未完待续…
……
克里斯托弗·埃文斯醒来的时候天还是黑的,微风,有点冷。
他用了好几分钟才意识到,天黑是因为他闭着眼,有点冷是因为他的胳膊和大腿都露在毯子外面。
等等,微风呢?
‘我并不是睡在忘记关窗的卧室里,再过多久都不会有妈咪来叫我起床。’这个认知突然跳到克里斯托弗·埃文斯的大脑里,除此之外,他还感觉头疼的厉害,就像是被谁狠狠踢过一样。
克里斯托弗·埃文斯慢慢睁开眼睛,亮,太亮了,“噢。”他一边呻/吟着一边闭上眼睛,可当他伸手拉毯子试图覆盖全身的时候,手臂却无意间触摸到一片光滑的肌肤。
“把你的手从我屁股上拿开。”一个低沉磁性的,听起来有几分耳熟的声音说。
“哦见鬼!”克里斯托弗·埃文斯睁开眼,一边大叫一边试图远离和他肌肤相贴的那个人,成功的使自己卷着毯子摔在一旁的岩石上,还撞到了脑袋。
“嘶好冷,拜托,下次再把毛毯全部拿走之前可以先给我个提示吗?”那个声音抱怨道。
强光刺激过后,克里斯的视线渐渐清晰起来,他见到一个黑发白肤,肌肉漂亮的男人正坐在睡袋上四处找衣服,找到件蓝色的长袖T-shirt后就连忙套上身。
‘哦,那是威廉,我的新朋友。’克里斯托弗·埃文斯的理智和记忆一起回笼了,他记起了自己是如何在1号公路上拦车而没人搭理自己,记起了威廉是如何对自己伸出友谊之手,记起了威廉是怎样鼓励自己要继续追求演员梦想……就连昨天吃了迷/幻/蘑/菇之后的种种场景,他都记得大半,他和威廉先是对着天空许下无数雄心壮志,后来又不知道是哪根神经发作开始又唱又跳,猛刷迈克尔·杰克逊太空漫步和披头士各种经典曲目的熟练度,再后来累了就坐在空地上呆呆的看星空,至于两人是怎么把睡袋毛毯铺在地上,又是怎么挤在一起睡着的,那就记不太清了。
想到这里,克里斯托弗·埃文斯脸红了,他慢慢从地上站起来,毯子挂在他身上,好似一件古罗马的袍子。
威廉正在穿牛仔裤,克里斯注意到他大腿的肌肉也非常强健,包裹在紧身牛仔裤里的臀部线条更是完美。
哦见鬼,迷/幻/蘑/菇带给他的副作用太大了,他怎么能去注意一个男人的屁股?!
不过,那身肌肉的确漂亮。这并非单指它的白净与线条,而是它存在的所有形态,抬手时臂肌隆起的高度、腹肌的弧度、人鱼线的深度、弯腰时大腿绷紧的姿态,一切都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瘦弱,也不像很多健身狂人的肌肉那样坚硬又壮硕,完美的像是由雕塑家量身设定。
“你是怎么锻炼肌肉的?”克里斯托弗·埃文斯不知不觉问出了口,醒悟过来后有点脸红:“呃,我是说,看起来很棒。”
“私人教练,科学的锻炼计划,每天严格执行,偷懒一天都不行。”威廉倒没有注意到克里斯托弗·埃文斯的小小尴尬,很自然的回答说:“还要加上蛋白/粉的辅助,说起来,我都有点蛋白/粉上瘾症了。”
想要当好一个演员,除了演技要愈加锤炼外,外貌上的保养也不能放松,好莱坞虽然不是太苛求俊男美女,相貌平平的演员只要演技运气兼备也能在这里取得成功,比如汤姆·汉克斯,但大腹便便浑身肥肉?这就绝对不行了。
就像五官没有大缺陷、身材傲人的女演员努努力就能有盘演员饭吃一样,好身材同样是男人们闯荡好莱坞的通行证,阿诺·施瓦辛格,这位身上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奥地利农民,不正是靠身材在好莱坞闯出一番天地,成为世界巨星的么?
威廉知道自己的肌肉还没有处在最好的发育期,等再过几年,他25岁的时候,形状线条经过长期锻炼应该会更完美,不过现在的身材已经让他很满意了,起码当他穿合码衬衫的时候,肌肉总是能将衬衫撑的很紧。
唯一遗憾的是,威廉的私人教练设计的锻炼计划还是不够科学,他的胸肌锻炼强度和成效明显快于其他部位,如果说腹肌背肌大腿肌可以评B+的话,那胸肌就能得到A,不是不好,只是不太均衡,衣服如果选的太合适了,经常会显得胸肌过于发达。或许到波士顿后该找个新教练了,威廉想。
克里斯托弗·埃文斯抬起手臂看了看自己薄薄的臂肌,羡慕地说:“如果我以后身材也这么棒就好了。我的意思是,我有很高的新陈代谢,体重很难维持,虽然肥胖的身材很让人讨厌,但像我这种每天吃很多东西,又是运动健将,但体重还是增长不上去的体质也挺讨厌的。”
“你会的。”威廉随口说:“不然你以后也不会演——”他及时的注意到了自己差点将“美国队长”两个词说出来,于是猛地停住口。
“我什么?”谢天谢地克里斯托弗·埃文斯没有听清威廉的话。
“我说你以后肯定也会有好身材的,如果你坚持锻炼的话。”威廉弥补道:“我想你现在还没有钱请私人教练,而我们的身高年纪又差不多,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可以把自己的健身计划以及食谱抄写给你一份。”
“需要需要需要!”克里斯托弗·埃文斯猛点头。
威廉笑笑,一边去翻背包里的笔记本,一边将克里斯托弗·埃文斯的衣服抛给他:“行了,穿上你的现代服饰吧,罗马人,你披着毯子的模样实在很搞笑。”
克里斯托弗·埃文斯红着脸将毛毯丢在一旁,开始穿衣服。
这时候的两人谁都没想到,因为身材健美和胸肌发达,又私交甚好,他们在日后会被不少迷妹迷弟亲昵且调侃的封为“好莱坞大胸Honey二人组”。
☆、哈佛舍友
“我不会放弃当演员的梦想的, 到纽约后我就给亚蒙·高夫曼打电话。”克里斯托弗·埃文斯握着拳头说。
“加油。”威廉微笑道:“有好消息记得告诉我。”
犹豫了一下, 克里斯托弗·埃文斯还是比划了个通话的手势:“我家的电话号码已经给你啦, 别忘了给我打电话, 告诉我你在哈佛的住址, 我们还可以写信——你会回我的信吧?”
“一定。”
威廉与克里斯托弗·埃文斯又击了击掌。
洛杉矶到波士顿,3000英里历时十五天的旅行终于要结束了,克里斯托弗·埃文斯将乘地铁回家继续他的高中生活,威廉也要去哈佛准备开学典礼了,两人在波士顿的地铁站口道别。
“或许我们应该在周末多聚聚, 剑桥离波士顿也不算太远。”克里斯托弗·埃文斯不想那么早就进地铁站买票回家, 他还有很多话没说完呢:“你能给我多讲讲好莱坞的事吗?作为回报, 我会给你烤很好吃的纸杯蛋糕, 绝对是好吃到流泪的那种。”
“烘焙?你?”威廉挑眉。
“别小看我, 我烘焙很棒的, 九岁就独自烤出第一盘纸杯蛋糕了,多少人吃过后哭着求我开店我都不干呢。”克里斯托弗·埃文斯昂着脑袋抬着下巴,像个骄傲的大厨。
“看在纸杯蛋糕的份儿上, 我会答应的, 希望它名副其实。”
“绝对会,除非你讨厌甜品。对了,你喜欢什么口味?”
“焦糖香草。”
“我就知道我们有缘分!我也爱死这个口味了!”克里斯托弗·埃文斯兴奋的就快跳起来了:“那就这么说定了!我们偶尔在周末聚会, 你教我怎样成为演员,我回报给你非常好吃的蛋糕!”
“你该回家了。”威廉看了看天色,橘红色的太阳正从摩天大楼间向地平线下移。
克里斯托弗·埃文斯点了点头, 但表情还是有些不舍。
威廉觉得他应该给克里斯托弗·埃文斯一个拥抱,于是他就那么做了。
起初克里斯托弗·埃文斯看起来有点受宠若惊,但他很快就抓着威廉的背闷闷地说:“谢谢,为这旅途上的每一件事,维加斯的狂欢,大峡谷的日落,芝加哥的橄榄球赛……这是我拥有过的最棒的一段旅行。”
“不客气,克里斯托弗·埃文斯。”威廉拍拍对方的背。
或许是两个男人(其中一个还明显未成年)站在地铁站口抱成一团依依惜别的场景太怪异了,旁边路过的两个白领一个银发女士都朝威廉和克里斯托弗·埃文斯投来了奇怪的目光。
“我该回家了。”克里斯托弗·埃文斯松开威廉说,又低头看了看自己的T-shirt,突然笑了:“如果我告诉卡莉和你拥抱过的话,她绝对会在一周内都禁止我洗这件衣服。”
威廉:“……”他越来越担心真的见到卡莉·埃文斯的那一天了,而他的直觉告诉他,一定会有这么一天的。
克里斯托弗·埃文斯准备回家了,他在走进地铁口之前朝威廉挥挥手:“拜,威尔。”然后转身走了进去。
“拜,我的朋友。”威廉对着克里斯托弗·埃文斯的背影说。
……
克里斯托弗·迪克森提着行李箱行走在哈佛榆树楼古旧的走廊里,一边走一边看各个房间门牌上的名字,直到看到“克里斯托弗·迪克森、威廉·布兰德利”的标示后,才止住脚步,推开门。
房间远比他想象的好:颇具历史感的家具和壁纸,虽然一看就很有点年头了,但带给人的感觉很温馨。两张加大双人床,一张靠窗一张靠门,每张床都配套衣橱、书桌、书架和椅子。浴室不大,但是干净,暖黄色的瓷砖上也没有明显并可疑的污迹,可见这间宿舍的上一任主人们将它们维护的还是很不错的。
只不过房间内是空的,很明显克里斯托弗·迪克森的舍友还没来报到。
犹豫了一分钟,克里斯托弗·迪克森还是本着先到先得的原则,选了自己偏爱的靠窗的那张床,然后打开行李箱,一边将衣服全挂在衣橱里,一边猜测自己未来的舍友是个怎样的人。
上帝保佑,千万别是个邋遢的、懒惰的、离开派对活不了、每天抱着个姑娘在宿舍楼前卿卿我我啃来啃去的人。
虽然克里斯托弗·迪克森常年穿着格子衬衫(花色不是红黑格子就是红蓝格子)、连帽汗衫、宽松的牛仔裤、帆布鞋,一个月固定去理发店一次,剪五年都没变过的发型,最大的喜好是玩电脑和泡图书馆,被无数认识他的人或嘲笑或调侃的叫“Nerd”(书呆子),但他可是个脾气温和的、有思想的、爱干净的“Nerd”,当然也会期待未来的舍友是个和自己志趣相投……起码不要是个非常难相处的家伙,毕竟哪怕二年级重新分配宿舍,他们也要在一起过上一年呢。
联想到自己在开学前递交的住宿申请,克里斯托弗·迪克森又想,他自己已经很明确的表态最讨厌哪类型的舍友,新生主任应该不会故意分给他最糟糕的选项吧?
说到这里,就要讲一下哈佛的新生住宿制度:哈佛新生并不是按学院专业集体安排住宿,也不是由计算机按照新生名单完全随机分配,而是由新生主任们一间一间宿舍的来进行细心搭配的。
入学前的夏天,伴随哈佛大学的入学须知和账单,邮寄到新生们手里的还有一份住宿申请表,新生们需要详细填写这份重要的表格,因为这关乎到他们大学第一个学年、甚至是整整四个学年的生活,申请表内容包括新生希望自己有几个室友、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特点、社交习惯等等一大堆的个人问题,申请表寄回哈佛大学后,新生主任们会根据这些表格,小心翼翼的将近2000名新生分配到17栋新生住宿楼的数百间2-6人宿舍里,并尽可能的确保每一间宿舍的新生们都是互补搭配、志趣相投的。
等第一学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一年级学生将会被重新分配到13个2-4年纪宿舍楼群里,二年级开学的时候直接去新的宿舍报到就行了,而他们的一年级住宿楼也会留给下一届的新生——这时候学生和一年级时的舍友是不是投缘就非常重要了,投缘的话,他们可以一起提交住宿申请,2-4年纪的时候仍然住在一起,但如果不投缘的话,等待他们的将是一次重新分配,这次分配就没有新生主任再进行苦心搭配了,第二次是完全随机的。
等克里斯托弗·迪克森将衣服全都挂好后,宿舍的门再次被推开了,一个年轻人走了进来,拖着个巨大无比的行李箱。
‘噢!’克里斯托弗·迪克森在瞧见年轻人正面的时候就愣住了,他忍不住想:‘这就是我的舍友吗?可他看起来应该被分去艾略特楼。’
艾略特楼是哈佛十几栋非常有名的本科生住宿楼之一,翻版牛津、剑桥的建筑风格,以居住生几乎全是来自纽约、波士顿等几所大城市贵族私立高中的社交精英,楼友间人际关系“比哈佛还哈佛”,冷漠、势力和热衷于俱乐部而著称。
没错,哈佛每栋住宿楼都有自己的文化,因为就连最希望哈佛学生能够互补长短,共同进步的新生主任,也不会随意就将一个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的忠实信徒,和一个坚定甚至是偏激的无神论者分到一个宿舍里,因为新生主任对哈佛新生住宿申请表充分尊重,使得居住在一栋住宿楼里的学生大多兴趣相似甚至相同,久而久之,每栋住宿楼都形成了自己各不相同,但又独具特色的风格,像是亚当楼的学生热衷于举办各种盛大的体育赛事和化装舞会,洛厄尔楼崇尚英式复古,他们的华尔兹舞会和春季酒神节很有名,而艾略特楼的住宿生几乎全是社交界的精英分子,还是出身良好的那种。
其实推门而入的年轻人穿着打扮并不过火,起码不是哈佛很多自诩为精英中精英的富家子弟那样矫揉造作,就连天热了挽起衬衫袖子也要刻意折上三折的穿衣风格,不过没有外套遮挡的简单白T-shirt完美的勾勒出上身曲线,饱满的胸肌将T-shirt上半部分撑的满满的,腰肢却看上去细而柔软,不像其他那些健身教练或健美冠军的肌肉,坚硬又粗粝透露着浓浓的雄性气息,它们的线条是柔和而清新的,就像来人那张几近完美,却似乎因良好教养而并不显得咄咄逼人的英俊面孔一样。
莫名的,克里斯托弗·迪克森还觉得眼前这个人有点眼熟,像是在哪里见到过。
“嗨,我是威廉·布兰德利,英国文学专业,来自洛杉矶。你就是我的舍友吗?”
几乎不带什么口音,听不出来自哪个城市,硬要说的话,就是带着一点听起来出身教养都很好的口音——但等年轻人伸出手,并且态度友好的打了招呼后,克里斯托弗·迪克森却是松了口气,比设想的好多啦,虽然看起来像是艾略特楼的人,但是说话行为并不像。那些读私立贵族高中的富家子弟,才不会对一个穿着长相都很Nerd的人说话这么友好呢。
“是的,我是克里斯托弗·迪克森,商学院MBA,来自旧金山。你,呃,你可以叫我克里斯。”
“哈,又一个克里斯,其实我还有一个叫克里斯的朋友。”威廉想到刚刚在地铁站才和自己分手的新朋友克里斯托弗·埃文斯,充满歉意的对面前这个舍友克里斯笑了笑:“为了避免把你们两人弄混淆,我可以换一个称呼吗?”
克里斯托弗·迪克森耸耸肩:“克里夫,托弗,叫哪个都行,只要别叫我Di/ck。”
“Di/ck”除了被用作人名“迪克”外,在俚语里有时候也用来表示阴/茎。
威廉大笑起来:“我不会这么叫你的,放心,那么,托弗?”
“没问题。那我该叫你什么,比尔?威尔?威利?比利?”
“我的朋友们都叫我威尔。”
“好的,威尔。”克里斯托弗·迪克森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比你来的早了一点,所以先选了床位,如果你更喜欢靠窗的话,我们可以换过来。”
“没什么,托弗,靠近门的床位也正适合我,我有早起跑步的习惯,你每天要一起来吗?”
“呃,不用了,谢谢。”克里斯托弗·迪克森跟天下所有的“Nerd”一样,对待运动的态度是能少就少保持身体健康就好:“既然要成为舍友一年,我想我们应该商定一些宿舍公约?像是清洁和带伴回来之类。”
“我也正有此意。”威廉非常愉快的回答说。
接下来威廉和迪克森,不,托弗一起制定了宿舍公约,虽然目前只有“浴室轮流打扫”和“不带异性回来过夜”这两条。
通过短暂交谈,威廉发现自己的舍友是个非常有见识、学识也非常渊博的学霸。虽然对方相貌平平无奇穿着随便,但只从克里斯托弗·迪克森刚刚从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专业毕业,到哈佛来读的又是MBA专业这一点就能发现——哈佛是全球最好的大学之一,而MBA又是哈佛最好的专业之一——人不可貌相,克里斯托弗·迪克森最起码也是智商非常高的那种人。
而或许是旧金山出生长大的缘故,克里斯托弗·迪克森虽然在哥伦比亚念哲学,来哈佛读MBA,但他本人对科技、机器甚至是游戏都非常感兴趣,一旦谈论起来就滔滔不绝,手舞足蹈的非常兴奋。
这种状态莫名的令威廉感到熟悉,他想起了一个后世会大红大紫的词“Geek”(极客) ,想起来他曾看过的一部电影,和电影里的那些人。
是哪部电影呢?
噢,对了,《社交网络》。
☆、哈佛生活 上
将衣服全挂在衣橱里, 并用书本相片唱片机新床单等东西将宿舍整理的更加温馨整洁后, 威廉和克里斯托弗·迪克森一起去餐厅吃饭。
半路上威廉顺道去了一趟邮局, 寄出去很多张哈佛明信片, 主要是为了告诉亲人朋友们自己的新住址。
克里斯托弗·迪克森看着威廉买了将近二十张明信片, 不停的写写写,半是惊奇半是羡慕地说:“哇哦,你朋友真多。”
朋友也是分很多种的,一起在图书馆学习的,一起运动参加派对的, 可以互相倾诉烦恼秘密或不能的, 每周至少一次通话或几个月都不打一次电话的……像是换了新地址就寄明信片告知这种, 真的算是比较亲密的朋友关系了。
克里斯托弗·迪克森再次感觉到了舍友和自己的不一样:威廉·布兰德利看起来就像是热衷甚至是享受社交的那种人。
“其实我并没有刻意的去交朋友。”像是熟知迪克森所思所想一样, 威廉说:“不过因为工作的关系, 我总是能认识各式各样不错的人, 只要保持联络,久而久之,大家就变成了朋友。”
“工作?”克里斯托弗·迪克森不解道:“是指在咖啡店打工的那种吗?”
“我是一名演员。”看到克里斯托弗·迪克森露出不敢置信的表情, 威廉大笑道:“耶, 没错,好莱坞演员。”
“怪不得我看着你总感觉有点熟悉,还以为是错觉呢, 不过现在看来,我之前肯定看到过你的作品。”克里斯托弗·迪克森在震惊过后,反应非常迅速地说:“我不关注时尚, 不常去电影院,也很少租DVD,这样还能在看见你的时候觉得熟悉,你肯定拍过非常不错的电影。”
威廉尽量让自己保持淡定,但嘴角的一丝笑意还是泄露了他的得意:“或许吧,虽然我作品还不多,但我很以它们为豪。”
“快告诉我你都拍过什——等等,你刚刚有给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寄去一张明星片!那个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最近跟《终结者2》导演卡梅隆一起拍海难片的?”
威廉摸摸鼻子:“如果你再细心一点看报纸,我的朋友,你应该能发现卡梅隆的‘海难片’演出名单上还出现过我的名字。”
这次克里斯托弗·迪克森嘴巴大张的时间足足有五分钟——长到邮局工作人员怀疑他是不是突发了某种面瘫类诡异疾病而走过来询问。
“难以置信,我有一个好莱坞明星舍友!”
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谁说Nerd们都很沉闷死板的?起码克里斯托弗·迪克森的这一生吼,就足以震天动地,令方圆一百米内的所有雄性雌性生物都投来了诧异的目光。不少人更是顺着克里斯托弗·迪克森的目光,看向了威廉。
刚好明信片也已经寄完,威廉连忙拉住克里斯托弗·迪克森的胳膊,将他带出邮局。
“抱歉,我太激动了。”快到餐厅门口的时候,克里斯托弗·迪克森终于缓过神来,歉意道。
威廉耸耸肩,无所谓道:“不用这么抱歉,我其实不算什么大明星,哈佛的氛围也决定了这里不会出现狂热的追星族,身份被戳破也没什么,顶多是被人像看狐猴跳舞一样好奇的围观几天就结束了。”
克里斯托弗·迪克森叹气:“你说的我越来越内疚了,伙计。”
“骗过你了?哈哈!”威廉突然大笑起来:“我一点难过的情绪也没有,其实还有一点小骄傲呢,因为有一瞬间,你被我的真实身份震住了。对不对?”
克里斯托弗·迪克森羞赧的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是的。”
走到安纳伯格餐厅门口,板着脸的保安拦住两人,直到检查完证件后才允许他们进入。
哈佛的每一栋住宿楼都有餐厅,除此之外,还有所有哈佛本科生的大食堂安纳伯格餐厅,和住宿楼餐厅通常只提供楼内学生用餐一样,安纳伯格餐厅也是非哈佛本科学生勿入,或许对研究生会通融一点,但对校外人士,接不到哈佛学生邀请的人是进不去的。
私密性加上排他性,也令安纳伯格餐厅成为所有哈佛学生毕业后,也念念不忘的骄傲之一。
威廉一走进安纳伯格餐厅就被震撼了:全棕色调的高大木质拱形屋顶,古老的彩绘玻璃窗,巨大的吊灯又辉煌又明亮,就连胡桃木桌椅经过长年累月的使用,都散发出一种圆润光滑的质感。
“这完完全全就是霍格沃茨的翻版!”他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
凡是看过《哈利波特》原书或电影的人,肯定对书里描述的霍格沃茨壮观、温暖又神奇的餐厅印象深刻,而眼前的安纳伯格餐厅,简直就是霍格沃茨餐厅的现实版,甚至比后世电影里面的更加符合书中描写。
“霍格什么?”克里斯托弗·迪克森既没听明白也没听懂。
威廉在脑袋里认真回溯了一下时间,发觉《哈利波特》系列这会儿估计就连第一本都还没出版,于是摇摇头说:“没什么,我只是想到了以前看过的一本书里对某间魔法学校餐厅的描写,觉得安纳伯格很符合书中所述而已。”
“其实哥伦比亚大学的餐厅也很棒,并不比哈佛差多少。”学士学位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的克里斯托弗·迪克森耸耸肩,说:“不过,毕竟这是哈佛嘛,名气总要大一点。”
威廉没有对克里斯托弗·迪克森的话做出反应,他微皱眉头双目放空,一副正在沉思的模样。
“嘿!”克里斯托弗·迪克森拿手在威廉眼前晃了晃:“伙计,你在想什么?”
“别打扰我思考。”威廉却直接扫开克里斯托弗·迪克森的手,径直往餐厅内走去,然后点餐、找位置,虽然一直维持着神游物我的表情,却丝毫没耽误用餐。
‘难道好莱坞演员都是这个样子吗,能够一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一边不耽误吃饭作息?’克里斯托弗·迪克森很有兴趣的发现,他的舍友威廉·布兰德利是个不仅不傲慢自大,反而有点神经质的人。
这很好,神经质和他像是一路人,克里斯托弗·迪克森想:没准他们能成为很好的朋友呢。
被克里斯托弗·迪克森像研究什么课题一样在盯着的威廉,却丝毫没察觉到对方的目光,或者说是他察觉到了,但没在意,因为威廉此时此刻的全部心神,都被《哈利波特》给牵引走了。
如果不是从安纳伯格餐厅联想到霍格沃茨,又想到《哈利波特》,忽然记起这部红遍全球的系列小说应该还没出版,威廉差点错过了如此大的一座金矿!
明明在刚重生的那两年,在他还是根小豆芽的时候,有兴致勃勃的规划过未来蓝图,几乎将所有能赚钱的好时机好点子都写了出来,怎么现在倒全忘光了呢?是记忆终究挡不住岁月的流逝,还是冥冥中有什么东西在刻意抹消他的前世记忆?
‘需要重新做一份计划,将能记得清楚的机遇全都按时间排列出来,同时要保证不被除自己外的任何人看到……哪怕看到了也不能看明白,加密是必须的,用苏州码子应该不错,再选一本破译难度较高的书,在这个年代应该是最周全的保密措施了。’
威廉刚刚将这个想法列在计划表里,突然又想起:好像在很久之前,他有做过这样一份加密?
没错,他想起来了,大概是在七八岁的时候,他去过一趟纽约唐人街,在那里买了很多本中文小说,然后利用其中一本做了加密,密码笔记本似乎还被他慎重的藏了起来?至于藏在哪里,一时记不清楚了——都怪美国教育,没错,无论在哪个国家,经济还不错的家庭在教育子女上面都很下功夫,除了课堂学习外,小语种音乐骑马体育等爱好的培养也耗去业余的大部分时间,做小孩子也根本一点都不清闲——不过威廉一直都没有随便丢东西或将贵重物品埋在地里的习惯,所以如果能在过去的物品里耐心寻找,笔记本肯定能找得到。
‘寻找十几年前的加密笔记本。’将这件事划了重点标记丢入记忆,并确保自己肯定不会再遗忘后,威廉的思绪重新回到了《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系列到底有多赚钱,威廉浅薄的记忆里,还清晰的记得这样三个数据:《哈利波特》书籍的成功,使作者J·K·罗琳成为全球首位靠写作赚进10亿美元,比英国女王还有钱,荣登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的人;《哈利波特》的改编电影,是史上最卖座的系列电影,秒杀007系列和星球大战系列;《哈利波特》从第一本书现世,到最后一部电影上映,书籍、电影、DVD、游戏、周边甚至是主题公园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上千亿美元的财富。
可以说《哈利波特》系列本身就是一个商业王国,一个挖不尽的宝矿,偏偏利润还不是独占的,而是共享的,作者、出版商、整个童书行业、电影公司、发行公司、玩具行业、服务业等等每一个都是赢家,J·K·罗琳的十亿美元稿酬听着是多,但跟上千亿美元的财富比起来也不算什么了。
伴随着《哈利波特》系列的大卖,J·K·罗琳如何从一个靠领政府救济金生活的单亲妈妈,到全球知名作家、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的励志故事也被刊登转载的到处都是,如果威廉的记忆没有偏差,《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本《魔法石》正是在明年出版的,出版商是英国的一个小出版社,在J·K·罗琳被不同出版社拒绝了超过十次后,这家总部位于伦敦的小出版社终于看中了J·K·罗琳的才华,向她递出了橄榄枝,从而也给了自身一个发展壮大的机会。似乎这家小出版社在短短几年内就扩张再扩张,成为全英国,甚至是全球有名的出版商之一。
1997年才艰难出版,小出版社,投稿被拒超过十次……威廉重复推算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有七八分确定,J·K·罗琳的第一部小说现在很可能还没有卖出去!
可是兴奋的火焰刚在威廉心中燃烧还不到一分钟,立刻就被理智扑灭了:这座金矿,他现在很有可能挖不得。
不,或者说,现在的威廉还没资格挖。
威廉现在是小有资产和名气没错,如果舍得花钱又找对了管理人,收购一家小型出版社,寻找到远在伦敦的J·K·罗琳,并从对方手里购买到《哈利波特》系列的出版权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凭借威廉目前现有的金钱和资源,他办到这一切,最快也要个把月——这还是排除了威廉要怎么说服自己的经纪人和会计,他突然要花光账户上的所有钱、甚至是抵押个人信誉向银行借款,只为收购一家出版社出版一本书这种情况。上帝,亚蒙和会计一定会认为他疯了的。
再假如,威廉真的以花光个人资产,甚至是信誉借贷的方式,搞到了《哈利波特》系列的出版权,他就真的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回笼资金、大赚特赚么?
当然不会。
说实在的,只靠出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J·K·罗琳和出版商都没有赚太多钱,他们大赚特赚,是在《哈利波特》系列第三本《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红遍全球,整部书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被全球上百个国家引进,电影拍摄进入正轨,周边产品也开始呈现热卖趋势后,金钱才像是从天而降一样,源源不断的填满了他们的口袋。
倾其所有买下《哈利波特》系列版权,但凡有一点意外出现——比如说《魔法石》卖的不如前世那么好那么快,或者中途出版社的资金突然断链了、管理出现问题等——等待威廉的,很有可能是个人破产,再度将出版社和《哈利波特》系列版权转卖出去的命运。
出版业真的不是一个来钱快的行当——说实在的,出版一本书,指望着它赚大钱,还不如去拍一部符合现在观众口味的小成本CULT片,指望电影大爆呢!起码票房是现钱,只要操作得当,从拍摄到发行再到上映都非常快,几个月就能搞定。
而且就算《哈利波特》系列和前世一样成功了,威廉在《哈利波特》大爆全球之前,也将迎来两到三年的困窘期,到时候出版社由谁来管理经营?如何保证出版社在开始盈利之前不破产?他的演员生涯怎么办?他对好莱坞事业早已有了一番规划,难道要因为这么一本畅销书,而停滞两到三年吗?
两三年,在好莱坞,足以换一片天了。
想到这里的威廉,其实已经放弃了个人对《哈利波特》系列的野心。
不过,如此大的一块蛋糕摆在面前,不咬上几口,总说不过去不是么?
该怎么下口呢?
“威尔,威尔?”
继续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威廉,突然发现一双手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
抬头一看,是面带担忧的克里斯托弗·迪克森。
“你在想什么呢?威尔,都发呆半个小时了,午餐也早就吃完了。”
威廉低头一看,果然发现自己面前的盘子是空空的,而自己的手指有点油腻,很明显是长时间拿过某种食物的样子。可是他现在连自己刚刚吃过的是什么都不记得了。
“你还好吧?”克里斯托弗·迪克森又关怀的问:“虽然我很习惯自己的朋友时不时的就发呆,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但你这次可有点太夸张了。”
“没事。”威廉将刚刚的所有想法都保存在脑袋里,朝舍友笑笑说:“只是我一会儿可能得去打个电话,越洋电话。”打电话也不急在这一顿饭的时间,威廉站起身,朝克里斯托弗·迪克森点点头:“我觉得还有点饿,想再点点东西吃,你也要来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