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会个老亲家
“得相看人家了,我想给她找个读书人,跟她大姐夫那样的,如今也挺好!”肖姑姑家的大女婿,也就是许愿,已经是个举人了,如今在衙门里头担任书办,就是原来许州的位置,这个举人考的名次不太好,靠后许多,故而许愿不曾想过去京中会试。
去京中会试一次,光是路费和各种花费,最少也得三五百两银子。
而且去一次也不一定考得上,许愿家还没那么多银子,去一次家里必然伤筋动骨。
故而不打算会试了,在本地当个举人老爷挺好的。
家中有娇妻幼子,有父母双亲,兄弟姐妹,他冒不起这个险。
所以考中了举人之后,在衙门里就从临时工转为正式的书办。
而不是曾经的书吏。
以后也可接任许州的县丞之位,将来要是办得好,未必不能成为一地父母官。
所以肖姑姑才想着,给肖蕊也找一个这样的人家。
“读书人是好,就怕人家看不上咱们。”老肖头儿却道:“有几个许家那样的呢?”
许家还是他们榆树村出去的人家,往上数三代,也是泥腿子。
自然不会嫌弃自家姑娘,可是真正的书香门第,是看不上他们家的,尤其是他大小子还是个武将。
老肖头儿也听儿夫郎带来的人,偶尔嚼一嚼舌根子,知道朝中貌似文武不合。
武将看不起文臣那磨磨唧唧的行事作风,文臣瞧不上武将那鲁莽粗鄙的言谈举止。
总之,两伙人就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头去。
皇帝也是武人出身,又是马背上得的天下,故而这会儿武将很有地位,又因为国朝初立,文臣们还不成体系。
但已经显示出来文武不合了。
武将们不爱掺和政务,文臣们也不想朝军中下手。
听那些人说,一般开国的时候都这样,等到过个一二代,天下太平了,就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
那个时候,武将就不如文臣贵重了。
何况文臣安全啊!
武将是要上战场拼命的,文臣只管在后头唧唧歪歪。
且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在哪儿都有市场。
“我还看不上那些子酸儒呢!”肖姑姑可有底气了:“我要给我家三儿找个读书的聪明人,不管以后如何,起码我姑娘嫁过去,待的是个文明的婆家,要是没有婆婆就更好了,进门就当家做主。”
“你想得美!”老肖两口子几乎是异口同声。
一路上说说笑笑到了家,只是没见到儿子跟儿夫郎,大孙子也没在家,一问才知道,来了个甄亲王。
“亲王啊?”其实二老跟笑哥儿一个德行,对于这些当官的只知道是当了大官儿的人,但是级别啥的真的看不太清楚,也分不太明白。
但是对方是“儿夫郎的义父”,那就相当于是他们的老亲家了。
“这可得去见一见,赶紧的洗漱,换一身好看的衣服过去。”老肖头儿跟老肖婶子急急忙忙的洗漱更衣。
另一边还让人去通知肖姑姑跟肖老六与肖老八全家。
必须都得见一见,难得熹夫郎的娘家来人,肯定要非常隆重,非常重视才行。
乡下人家的重视,也就是大家一起见一面,吃一顿丰盛的晚饭,喝上两口老酒,再唠唠嗑儿。
估计甄亲王这辈子都没这么会过亲家。
当时他在屋里头正坐着,抱着熹夫郎的孩子,小栓子正跟他玩的开心,顺便等待晚膳。
就看铁青的夫郎,笑哥儿喜气洋洋的跑了进来:“老亲王,我爹娘来了,还有我姑姑,六叔跟八叔全家!”
熹夫郎也满面红光的站了起来:“父亲?”
“请进来吧,我这抱着孩子呢,不方便下炕,让他们进来吧,我还没见过我这老亲家呢!”甄亲王倒是挺和气,但是老肖家的人,哗啦啦的就都进来了。
老肖头儿非常热情的进屋就上了炕,麻利的脱了鞋子,还跟他老亲家拍了拍胳膊肩膀的,一副热情的模样:“这就是我老亲家吧?哎呀呀,咋这么年轻呢?看着可跟我不一样,不愧是熹哥儿的义父,就是年轻有气度。”
甄亲王看了一眼这进来的人,就知道这是肖伟的亲爹了。
其实老肖头儿跟肖伟长得有六七分相似,而且老肖头儿苍老一些,穿着一身簇新轻便的窄袖长袍,一看就是新换上的,洗漱干净的老脸上,就算是修剪了眉毛鬓角,也透露出一股子沧桑的感觉。
倒是这衣服料子不错,是宫缎呢!
“哎,老亲家好啊,我看着年轻,但是身体不行啦,没你硬朗啊,看你这样子,是自己赶车从县城回来的吧?我就不行了,多少年都摸不得马鞭子了。”甄亲王还挺能说话,也会说话:“这次来,一个是看看熹哥儿跟孩子,看看老亲家你们,一个就是找铁青来调养身体,这身体不行啦!”
“调养,必须要调养!”老肖头儿一听,就乐了:“千有万有,不如自家有,千好万好,不如身体好,这日子越发的好过了,可不能早早地就躺下了,怎么着,也得多享几年清福再说。”
老肖头儿又给他介绍了自己的六弟跟八弟,又有老肖婶子等内眷来拜见,虽然老肖家老一辈的人少,算上内眷也才六个人,下一代也是如此。
可是第三代人就多了啊!
七八个小孩儿凑到一起,那不是一般的热闹。
各个年龄段的都有,铁青干脆让孩子们就在院子里玩耍,一人一个小车子,还有各色藤球,这都是托南方的商队带来的玩意儿,北方没有。
铁青忙着接待亲戚们,今天他上山去打猎了,带回来好多野味儿呢。
而笑哥儿则是跟几位内眷一起看着孩子们,又都是坐在窗下阴凉的地方聊聊天儿。
屋里头,几个老人坐在一起,唠嗑儿的内容很是让老亲王稀奇。
因为他们说的是庄稼地里头的事情。
“今年看样子雨水足得很,也是个丰收年,我看那前头老张家,新房子都盖好了,他们家大小子都要说亲了,好多人家都看着呢。”
“他们家原来穷的,家中的姑娘都嫁不出去,如今他们家大姑娘,都定亲了。”
“定了谁家啊?”
“定了镇子上的富户老倪家。”
这些都是内眷们聊的内容,老肖头儿跟他两位弟弟,与老亲家唠的就是地里头的嗑儿了。
“这几年都种了苞米,明年得改一改了,种一茬儿谷子啥的吧。”老肖头儿提起这种地的话头儿来。
“为什么不继续种苞米?”老亲王还知道一点庄稼禾苗的事情:“苞米比谷子出息啊!”
苞米一亩地最多能打六七百斤,好好伺候的话,八百斤也不是不可能。
谷子一亩地最好的也才出五百斤,平时也就三四百斤的量,且谷子比苞米难伺候。
还有一点,谷子到底是由野草驯化而来,种植谷子的田地,很容易长野草,且谷子苗儿小的时候,跟野草苗儿几乎一模一样。
且风大了一些,谷子还会倒伏,苞米就没有这个顾虑。
“不能一口气老是种植苞米,多种几年就容易长虫子。”老肖头儿道:“种上一茬儿大蒜,杀一杀田地里的虫子。”
种植大蒜的确是容易消杀田地里的小虫子,虽然说不可能全都杀死,但是的确对田地有好处。
且大蒜这东西霸道啊,它种在地里头,一般的野草都抢不过它,不止能杀虫,还有一定的除草作用。
老百姓不懂是啥个理由,但是积年的老农却是知道这个的。
他们就想着明年种植一茬大蒜,然后种秋白菜,最后种一茬儿秋菠菜。
“都改成菜地,能行吗?”就算是不曾亲自农耕,这样的种法儿也是闻所未闻。
“一点一点的改种,今年改种五十亩,明年改种五十亩,几年就改过来了,或者一片一片的改种也行。”老肖头儿道:“我们这里并不要求非得是粮食,其实菜地也有好处,咱们这嘎达的白菜可好卖了。”
可不是么,肖姑姑家的那些菜,都供不应求。
田掌柜的不止一次怂恿肖姑姑多种点了。
无奈的是,肖姑姑家这菜地,说是她在种,可一般的时候,却是铁青的人在管着,不论是种地还是锄草,包括收割在内,连销路都是铁青给找好的,肖姑姑也怕东西多了就降价,便宜了外人。
再说她家也没那么大的野心,买地都是给闺女做陪嫁的,家里就那么多地,也不增加。
不过巴赫进门的时候,特意买了一百亩地当“嫁妆”。
这一百亩地,他都记在了肖翠的名下,他们家不种地,那一百亩地是租赁出去的,每年能得五百斤苞米,足够全家吃的了。
剩下的赋税都是那佃户家出,他们并不管。
如果大家都种大蒜白菜啥的,也不知道能不能满足田掌柜的胃口,这家伙如今很想将大蒜也给垄断,无奈的是,吴掌柜的不乐意。
白菜都给包圆了,大蒜也要都收走吗?
但是如果大家都能种出跟肖姑姑家一样的大蒜跟白菜,那也不错啊!
“原来是这样。”也不知道他想到了什么,这个话题就翻过去了,倒是说起来如今大田种好了,也该琢磨菜园子了。
“今年我家那菜园子多种点茄子,秋天的时候晒点茄子干儿来,冬天好炖鱼吃。”
“那我家就多种点豆角吧,靠近墙根儿那里种着,到时候搭个架子就行了。”豆角这个东西是爬菀儿的,没有架子可不行。
“这几年收成如何啊?”老亲王跟人呢闲话家常还挺像那么回事儿。
“好啊,多亏了当今天子,治理有方。”肖八叔摸着胡子道:“前朝那会儿,饭都吃不饱,如今有房子有地,有车有马,还有点存款,日子过得好啊,比前朝强多了。”
“就是,前朝那会儿还带强拉去做苦役,还有被征兵的,不然咱们老肖家也不至于……不至于就这么几个孩子。”肖六叔也感慨不已:“现在赋税正常,没有过多的加税也没有要求我们干啥劳役,挺好的啦,县太爷还说咱们这儿的赋税每年都是第一个完成的呢。”
他们这树林县城,本身就小,统辖的地方,不过是一个县城,一个镇子,榆树村、柳树村、杨树村跟杏树村四个村子。
地方小,人口少,每年如果再赋税还落后的话,那可真的是没脸了。
“要我说啊,如今的日子过得好了,的亏当年皇上高举义旗,将前朝推翻了,不然哪儿有这样的好日子?”老肖头儿却道:“如今日子好过了,惟愿皇上他老人家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