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灯叙

▶专注收集耽美小说网站

第71章 冬节庙会(中)

第71章 冬节庙会(中)
两人之间的气氛因这似有若无的猜疑变得有些微妙,不过在王久武的极力克制下,呼吸中暗流涌动的空气没有影响到旁人。

两人对面的小棚里,甜品摊主才把糖饼摆上货架,接着又烧起一锅糖稀,吹起了糖人。金黄的糖稀很快像气球一样涨起,在摊主灵活的指下延展变形,最后幻化成一只可爱的海马,神气地站在芦苇杆顶。

王久武看着稀罕,又有意岔开话题,于是对贯山屏说道:

“贯检,我记得您说过咱闺女今年十岁了,那应该是属鼠的吧?待会儿我给侄女买只生肖小老鼠,麻烦您带给她。”

“心意领了,”贯山屏婉言谢绝,“不巧囡囡并不喜欢甜食,买回去她也不吃,浪费掉就可惜了。”

讨厌甜食?

王久武想起那天小姑娘缠着自己买了一大袋零食,如果她讨厌吃甜的,又为何要做这件事?

不等他分析出个所以然,甜品摊主懒洋洋地插了句嘴,打断了青年的思路:

“你这小伙,一听就不是我们东埠人。这可是冬节庙会,我怎么可能卖老鼠糖人?莫说你在我这儿买不到,就是逛遍所有摊子,也不会有人卖这玩意儿。想买陆上的货哪天不行,作甚扑个大空来赶冬节大集。”

这番话直令王久武莫名其妙,辨不清其里逻辑。于是他多心往货架扫了一眼,发现全部甜点外观上居然都是海鱼虾蟹的模样;再仔细一看,自己手里的这个糖饼表面有涡旋纹样,竟是做成了扁海螺的形状。

不单是这个摊位,王久武接着环顾左右,目之所及皆如甜点摊主所言,商贩售卖的小食均与海中生鲜有关,常见的猪羊食材反而遍寻无踪。

不,这场庙会,不仅是市集货品别有不同——

从舞台到商摊,从帷幕到纱幔,冬节庙会在布置上舍弃了代表喜庆热闹的红色,清一水以深蓝色调为主,辅以道道白色条纹,望之好似海中浪花翻涌;不见走兽飞禽,亦不见花树百草,庙会每处装饰点缀都并非传统的吉花瑞兽,全部采用平时少见的海龙水藻纹样,游鱼翩跹,珊瑚蔓长,潋滟一片海中风光;甚至,就连正在候场的那支舞龙队伍,手中所擎的“长龙”斑斓五彩,乍一看似与别地的无甚不同,却实则无角无爪毒牙外露,赫然为一条颜色鲜艳的钩吻海蛇。

有心留意之后,青年便发现了诸多奇特之处,整场庙会于陆上举办,描摹还原的却是大洋景象。对于出身内陆的王久武来说,这片拟海之观过于陌生,若有海水涤荡眼界,他不禁因众多的不寻常心生异样,海浪波纹铺天盖地,令他有些目眩头晕;不过,一切到底还在常识范围之中,所以青年虽感不适,也只是匆匆从四周收回目光,而后向贯山屏求问:

“贯检,请问冬节庙会为什么处处与海有关?既然是‘冬节’,不该是冰雪主题吗?”

身旁的男人闻言微微蹙眉,犹疑着答道:

“具体原因我也不太清楚……似乎东埠及其周边几市,是我国少有的民俗上以海洋崇拜而非太阳崇拜为主的地区,而冬节作为东埠海洋文化的代表节日,即是所谓的‘大鱼节’——”

“错了错了!大鱼节在冬节往后数第五天,因为挨得近才一起庆祝,不能把这俩当一回事呐!”

甜点摊主原本在烙奶卷,听到检察官的话后赶忙停下手头活计,连连摆手纠正了他的说辞,“你这后生,也不是我们东埠人。冬节是以前出海打鱼的日子,大鱼节是‘海大王’降临的日子,这俩哪里一样?你在庙会上乱说话,让谁听去了,可是要得罪海大王的——那个小伙,你就当没听见,千万别信,记住咯,大鱼节比冬节重要得多!”

贯山屏虽已在东埠居住多年,但对本地民俗不甚了解,这次以前也从没来过冬节庙会,摊主口中的这套老讲更是头一回听说,“海大王?是像妈祖那样,在东埠这边受信仰的海神吗?”

“噫,海大王就是海大王,东埠只有海大王!后生啊,你可小心点儿吧,随便就把海大王和别地方的神放一起讲,‘海民’的诅咒会落到你头上!”

见眼下甜点摊没有其他客人,这位有些多事的老者便得空当起了义务宣讲员,给面前这两个外地人介绍起了大鱼节与“海大王”的由来,话里话外毫不掩饰自己身为东埠人的骄傲自豪,与对那位海神的敬重崇拜:

久远之前,具体不知是哪个朝代,东埠还未发展成商贾云集的北方都会,只是一个靠海吃饭的小渔村。海边的盐碱地上草都难长,东埠人就指着用海产与其他村子交换粮食,而到了作物青黄不接、其他村子也没有多余屯粮的季节,捕获的海鱼便成了全村度过寒冬的唯一希望——今天所说的“冬节”,其实就是当初渔民们集体出海远行打鱼的日子。

然而有一年,天公震怒怪象环生,寒风吹刮了整个秋冬,到冬节这天时,渔港附近结满了海冰,小船根本无法出航。渔民们别无他法,只能等着海面开化,可一连几日过去,海冰不仅未见融化,甚至越结越厚,最后如一层岩壳覆于整片海面之上,彻底断了东埠人的活路。存粮已然见底,海冰日益坚固,眼看着村子就要撑不过这个寒冬,于是在封海的第五天,绝望的东埠人在村中智翁的带领下,来到海边焚香祭礼,献上最后的粮食与牲口,数百人齐齐磕头,呼求老天放自己一条生路。

许是他们的虔诚感动了上苍,也或许是他们举行的仪式召来了奇迹,是夜,星宿归位,月明如昼,饿得头昏眼花的东埠人抬头仰望夜空,惊见一尾广硕如山岭的大鱼自满天繁星降下,巨大的身躯生生砸开了海面厚实的坚冰;大鱼沉落入海时,更是掀起了滔天巨浪,连带着将无数鱼虾赶至岸上。于是,不仅渔民得以出海,余下的东埠人也靠着捡拾的海产熬到了他们满载返航的日期,全村由是得救,平安度过了那年寒冬。

而大鱼的恩典还远不止于此。之后百年,每到这一天,总会有多只体表泛灰、形近水母的怪奇生物浮出海面,自称是大鱼的信徒与眷属,用金银交换村人豢养的牲口禽畜,东埠因此日渐富庶。为了感念大鱼的恩情,东埠人遂尊大鱼为“海大王”,敬它的眷属为“海民”,修建起“大鱼庙”一同供奉香火;海大王降临与日后海民登岸的这一天,也被东埠人定作“大鱼节”,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投钱帛禽畜入海,引万鱼浮浪吞食,称为“过大鱼”。

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万吨巨轮驶进东埠港的那天才不得不停止,取而代之的即是市集庙会活动,以大鱼庙为中心形成的这条“巨鲲街”,也奇迹般地完整保留到了建国之后。时至今日,冬节庙会仍是东埠最重要的节庆活动,其盛大程度,甚至超过除夕春晚与元宵灯会。

“海民来的时候,跟我们老祖宗立了规矩,打那时候起东埠人出海就只准拜海大王。而到了冬节这几天,互相道喜的时候,也不能讲别的,只能说‘大鱼来喽’。”

讲完大鱼节与海大王的来历之后,甜点摊主还特意叮嘱了两人这么一句,“切记,待会儿庙会开幕后,你们千万不要说‘恭喜发财’之类的话,不仅露怯,还很不吉利呐。”

“谢谢您提醒。”

王久武听罢一笑,只当是听了个精彩的民俗故事。

贯山屏则听得津津有味,似乎还想接着问更多有关海大王的神话传说。然而他的同伴显然对这些虚构的传奇并不感冒,在老者准备开讲“海母娘娘”与海大王的关系前,瞅准机会拉上他离开了这个多事的甜点摊,重新折往庙会市集的中心地带。

不过为了不让气氛转冷,褐眼的青年便接续话题,边赶路边开口说道:

“我一直以为东埠是座没什么历史的现代都市,真没想到,原来它也有属于自己的民间传说。”

“结合摊主的表现,看来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东埠人笃信与海大王相关的本土宗教,”检察官点头称是,思维犹沉浸在刚才与老者的对谈之中,“我之前还不理解,现在想来,恐怕这就是东埠每年规划都会避开巨鲲街的缘由。”

——四方尽是高楼大厦,相比之下,巨鲲街显得如此格格不入,犹如是被钢筋混凝土包围纳捧的一方古旧天井,又像是富贵华丽之衣上刻意遗漏的补丁过往。谁能想到,偌大一座因港兴市的现代都会,居然还能代代固守一种传承千年的原始信仰,其中的因缘秘辛,恐怕能让无数民俗学家为之倾倒。

可惜的是,基金会顾问与检察官都不曾涉猎民俗学科,来庙会一趟也只是游人心态,对东埠传说听过且过,无法细究。两人之间的话题,在基金会顾问的无意引导下,也很快转去了别的方向。

“对了,贯检,既然只有两张票,您怎么不带囡囡过来?”王久武随口问道。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与他并肩而行的男人慢下了脚步,面露不安却直白反问,“王顾问,是我的邀请让你感到困扰吗?”

“没有没有,闲谈而已。能被您邀请是我的荣幸,何来困扰一说。”

说话的人其实在收到短信后兴奋得一夜未眠,但还是矢口否认,不打算让对方知晓自己的确受到了“困扰”。如他所愿,检察官没有看破他的表情,闻言眉头舒展了些,然后回答了他的好奇与疑问:

“囡囡还太小,不方便带她过来。”

作者有话说:

要写贯王两人的动向,要补充东埠的背景设定,还要搞个大新闻……综上所述,逛个庙会还要拆成三章是情节需要,才不是在水呢(心虚)

若是把用来讲故事的本章看成在跑团,那老王真不知过了多少回灵感,但就结果来看,投骰子都失败了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