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到达首府 进入考场
和前两次去府城不一样, 此次多了庄家的牛车,少了沈家的马车。
此次沈画不去首府,他留在平城。
黎荞陶竹这边依旧带上了黎二山和黎夏, 但黎谷黎粮觉得他们俩年纪小不顶事,非得让他们带上黎春生,于是最后就是五个人一起首府。
他们赶着四辆牛车,一多半的行李都是黎荞的书。
一行人到了府城之后,黎荞、庄文、孟月、徐瑛四位秀才先拿着县衙开的公据去府衙请府衙的官员在公据上盖章, 这是他们报名乡试必须得有的东西,不仅仅是准考证, 也等于是路引, 是他们身份的证明。
办理好正事,一行人并没有在府城多待,他们在徐家人的带领下前往首府。
徐家是做酿酒和当铺生意的, 在首府开的有分店, 是以跟着徐家人走就成了。
徐瑛身为整个徐家的希望,虽然他自己对此次的乡试没有信心, 但他家里人依旧很重视,他三叔和三位哥哥嫂嫂一共七位家人与他同行,好照顾他此行的起居。
对于徐家这种阵仗, 黎荞和陶竹一边觉得徐瑛不容易, 一边为沈画捏把汗。
陶竹有些后悔, 他应该把沈画叫上的,他和黎荞挑选比徐瑛更好的秀才有什么用, 最重要的是沈画自己看得上啊。
出了府城, 一行人踏上了府城–首府的官道, 这条官道是土路, 已经三年没修过了,上面大大小小的坑洼非常多,没有轮胎的牛车走在上面颠簸的非常厉害,完全看不了书。
黎荞便坐在车辕上和陶竹一起赶车。
大夏天,烈阳高照,不过,出发前黎荞在车厢上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木架子,木架子上绑着新砍的枝叶,不仅能把车辕上的他和陶竹遮住,连前面的耕牛都能遮住。
这造型有些怪模怪样,但效果很好,坐在车辕上,手里拿把大蒲扇,身后再放一盆硝石做的冰块,这一路上倒也不怎么难熬。
沿着官道先是进入永兴县,走了两日,一行人出了永兴县,进入了首府的地界。
陶竹第一次离家这么远,他有些新奇,这可是出府诶。
不过,看了大半天之后,他兴致渐渐消了下去。
虽然出了府,但官道两边都是农田,这些农田大多种的是红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玉米、小米、黄米、高粱等杂粮。
他有些奇怪:“怎么种了这么多红薯?”
按照地图,这里是隶属于首府的通吏县,这里又不做粉条,种这么多红薯干什么?
黎荞一手摇晃着蒲扇,一手抓着一个竹筒杯子,杯子里盛着冰镇酸梅汤。
这酸梅汤是中午休息时陶竹做的,因为路边没有客栈,所以中午时他们一行人是自己做的饭,陶竹煮了两大锅酸梅汤,每人都有份。
至于竹筒杯子,这是在府城时买的,长长的,还带盖子,可以埋在冰盆里,用来冰镇汤汤水水特别方便。
“嗯……应该是知府大人要搞大动作了吧。通吏县挨着永兴县,通吏县的红薯可以卖给永兴县。”
黎荞猜测着原因。
正常情况下农人是不会种这么多红薯的,眼下通吏县的农人种了这么多红薯,那只有一个解释:
这是要做粉条。
“啊???可永兴县去年的粉条做的乱七八糟。”陶竹睁大了眸子。
“现在换知县了,新来的知县应该很有能力。”
不然的话,通吏县的农人哪敢种这么多红薯。
“但愿如此!”
陶竹打量着路两边的红薯,不由双手合十祈祷。
希望永兴县的新知县和江知县一样有统筹全局的能力,这样不仅农人获利,他和黎荞也能多挣些银子。
京城的物价,想想都可怕。
而且,除了京城,黎荞还想在平城再买五百亩田地,好凑够一千亩,当个真真切切的大地主。
处处要花钱哇!
很快,马车经过通吏县的县城,过了县城之后,两边农田里的红薯少了许多。
这下子连陶竹也确定了,肯定是通吏县的知县和永兴县的新知县达成了什么协议。
通吏县挨着永兴县那一部分地界种的红薯多,等红薯成熟后,可以把那些红薯运送到永兴县去——
把淀粉的做法教给通吏县的农人,这是不可能的。
目前不管是淀粉还是粉条,做法都只属于河西府。
通吏县的农人想靠着红薯挣钱,只能把红薯运送到永兴县去。
过了通吏县,又走了一日,车队终于到了首府。
黎荞望着首府高大的城门,忍不住跳下牛车活动筋骨,一路上颠过来,这滋味着实不好受。
不过,他这还算是好的,一些条件差的书生得步行来首府。
他只随意扫了一眼,就看到城门口有两个背着书箱一脸风尘仆仆等着进城的书生。
相比较这两位,他能坐牛车其实很幸福了。
古代读书人真是不容易啊!
原河省的首府比起河西府府城,明显要繁华许多,不仅城门高,进出的行人也多,黎荞一行人在城门口耽搁了两刻钟才进城。
徐家人在首府有宅子,一行人才去徐家歇息。
如同在府城那般,徐家人早早为黎荞、庄文寻了宅子,第二日,在徐家官家的带领下,黎荞陶竹和庄文实地考察宅子。
宅子有好几处,最终黎荞和庄文挑选了两个对门的院落租了下来。
首府的物价比府城的要高一点,但也没差太多,黎荞租的是一个两进的院落,两个月租金带押金是二十五两。
在府城租的院子小一些,两个月租金带押金是二十两。
但陶竹看的咂舌。
这是每去一个更大更热闹的地方,物价就更贵一点呀。
京城的物价绝对了不得!
庄家除了庄文,同行的还有庄泉周芸夫夫和庄园,他们人少,租的也是两进的院子。
庄文纯粹是想和黎荞住的近一些,所以哪怕自家人少也租两进的院子。
给了租金,签字画押,然后就是搬行李入住。
翌日,徐家官家又来了,先是带着黎荞陶竹庄文等人熟悉周边的环境,然后又带着他们去首府各处转了一下,好让他们对首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转悠的时候,陶竹和周芸买齐了日常所需的物品。
路过书铺的时候,黎荞和庄文进去转悠了一会儿,想看看有没有在河西府没见过的书籍。
黎荞已经把邢学政告诉他的过关小技巧暗戳戳传给了孟月徐瑛庄文三人,因此,现在他们三人也都尽可能的多看书,好扩大知识面。
到了第三日,徐瑛、孟月来了,他们俩来找黎荞和庄文去府衙报名。
此时距离乡试只剩下十日,前来报名的秀才很多,黎荞几个人排了一会儿队才轮到他们四人。
负责报名的那位官员接过黎荞递过来的公据,看上面写着黎荞二字,不由定睛细看。
河西府,平城,三里镇,三柳村。
的确是那个得了圣上御笔匾额和小作文的黎荞!
名人啊。
这位官员面上做出波澜不惊的模样,但眼睛却是黏在了黎荞身上。
保送殿试,自大盛开国以来,还真没人有这样的殊荣。
黎荞是第一个。
但黎荞明显不是草包,他在童生试时写的三篇文章,早就流传到首府这边了。
他也看过这三篇文章,结合黎荞农家子这一身份来看,三篇文章确实不俗。
特别是院试的文章,让他眼前一亮。
不知道此次黎荞会给世人、给圣上一个怎样的惊喜。
这般想着,这位官员在公据上盖了府衙的印,然后让黎荞离去。
从府衙出来,庄文忍不住对黎荞道:“小荞,看到了吧,你在首府也是名人,刚才那位大人查验你的公据时明显多花了一些时间。”
徐瑛也忍不住点头:“可不是,黎弟,现在感觉如何?”
“肯定是压力超大。”孟月啧了一声,也亏得黎荞心态稳,不然的话,真扛不住这种关注度。
陶竹闻言,看向黎荞的一双眸子里挂上了担忧。
黎荞苦笑:“还能如何感觉,自然是赶紧回去好好读书。”
“走走走,多看多读多思,十日时间能做不少事呢。”
孟月闻言,想赶紧回徐府。
就在这时,在他们身旁排着队等着报名的几位考生闲聊了起来。
“也不知道那黎荞此时来了没,真想见一见他啊!”
黎荞:“……”
他拉着陶竹就走。
但身后的闲聊还在继续。
“我也想见见,虽说他可以保送进殿试,但他文章着实写的不错,我想向他讨教一番。”
“他这会儿就是来了首府,那也是闭门苦读,听河西府的学子说,他在考前一向不待客的。”
“那真的太遗憾了,他院试的文章,我当真是心服口服,若是得他指点一番,那此次的乡试也能多几分信心。”
黎荞:“?”
谢谢啊真是看得起他。
但若不是有圣上的抬举在,他自己都不敢拍着心口说百分百保过呢。
谁知道圣上此次的题目会接哪一层地狱,他压力山大!
被万众期待,这种情况下,黎荞唯有更刻苦。
他回到租住的院子之后便不再出门,就算是出门,也是去对门找庄文。
此次没有了黄有名这位私教,他只能咨询庄文。
他读书的时间还是太短了,和庄文这种读了三十年的比起来,他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这期间,陶竹除了买菜,余下的时间也不出门。
他们租住的院子靠近贡院,附近住了很多赶考的考生,因此每日都有小贩挑着新鲜的蔬菜肉食过来叫卖,他就算是买菜也不用走远。
周芸每日都会过来串门,和他交流做菜的心得。
庄园是个活泼好动的,也每日都跑来串门。
其实庄园是想四处溜达的,但庄泉和周芸拘着他,不让他到处跑,首府这么大,这么繁华,而他们是从乡下来的小土包子,人生地不熟的,万一走丢了或者是惹事了咋办?
庄家在三柳村是人人羡慕的小地主,但在首府这种繁华的大城市,庄家那点家底算个屁。
庄泉和周芸一直待在乡下,初到这么远又这么繁华的地方,两个人心里头一直怯怯的,不仅不敢单独出门,也不让庄园四处跑着玩。
庄园很无奈,只能在他家租的院子与黎荞这边的院子来回跑。
周芸对此有些头疼,和陶竹一起择菜时忍不住叹气:“他都十九了,结果还是小孩子心性,亲事也没定下,真是愁死。”
“不急,咱们村的人都不急着成亲。”
主要是说媒的太多,三柳村的少男少女少哥儿都挑花了眼,难以下决断。
就像是陶萄,今年都十九了,最近才把亲事定下。
陶萄不外嫁,要招婿,挑来挑去,最终挑了一个长的好看人也不错但家境不怎么好的小伙子。
之前黎荞还未参加科举也未得圣上赏赐时,陶萄就想要招婿了,但当时黎荞前途不明,所以愿意入赘的小伙子质量不高。
但随着圣上赏赐下来还有黎荞的前途大好,愿意入赘到三柳村的小伙子一下子陡增,质量也上升了很多。
但是,能让陶萄借着成亲改变命运成为少爷的人家,肯定不愿意让自家的孩子入赘到三柳村。
若是入赘到黎家,这些真正家境好的人家肯定是愿意的。
可是,入赘到三柳村其他人家里,他们肯定不愿意。
三柳村其他人家和黎荞又不是亲戚,只是同村而已,他们才不会为了一个同村的关系就把自家精心养大的少爷入赘到农家。
而且,就算是这些人家舍得,但谁家的少爷愿意入赘?
这些小少爷家境好,又是中二期,让他们入赘到农家,他们疯了才会答应。
于是陶萄挑啊挑啊,最终挑了一个他喜欢人也不错但家境不好而且比他年纪还小的小伙子。
庄园的情况比陶萄好些,陶萄是小哥儿,世人对女子、小哥儿的年龄很苛刻,但庄园没这个烦恼,所以他一点儿都不急。
而且,庄家是小地主,庄园的爹庄文还是秀才,庄家也与黎荞交好,因此媒婆给他说的姑娘和小哥儿,很多家境都不错。
这么多不错的姑娘和小哥儿,庄园挑花眼是正常的,成亲是一辈子的大事,就该多挑一挑。
“他纯粹是心思不在这上面,都十九岁的人了,整日里不是跟着二叔捣鼓木工,就是跟着爷爷处理村子里的各种事儿,就没见他多瞧过哪个姑娘或者小哥儿。”
周芸继续叹气。
“那就是缘分未到,成亲的话,首先得他自己喜欢呢。”
陶竹安慰她:“不急,等文哥中了举人,他可挑选的范围肯定会大不少。”
秀才和举人的差距很大,中了举人,那就有当官的资格,到那时给庄园说亲的不仅仅是富商、地主家的女儿、小哥儿,肯定还会有官家的女儿、小哥儿。
“那就借你吉言了。”
提起自己公爹此次的乡试,周芸虽觉得可能性不大,但嘴巴上可千万不能这样说。
不吉利。
晚上,陶竹与黎荞洗漱之后躺在床上,陶竹向黎荞说起他今日遇到的事儿。
他今日遇到的最大的事便是庄园的亲事,他把周芸的烦恼告诉给黎荞,黎荞听完便笑了。
“她身为庄园的大嫂,竟是比文哥还急,真是一个好嫂子。”
“不过,庄园人不错,不愁娶不上夫郎或媳妇。”
庄园才十九,搁他上辈子还是大学生呢,这个年纪正是对世界好奇的时候,三柳村还经常有新鲜事,庄园不想成亲太正常了。
而且,庄园长的阳光帅气,也没有花花肠子,家里还是小地主,这种小伙子,不管在哪个时空都很抢手,根本不用为亲事发愁。
“那你说文哥此次能考上举人么?”陶竹问。
“这得看此次圣上出什么题。”
只凭着基本功,庄文自是不怵任何人。
但圣上那毫无规律的题目,连他都招架不住。
他好不容易总结出来的规律,结果院试时用不上,不知道此次的乡试能不能用上。
在黎荞夜以继日的刻苦中,乡试终于来了。
乡试考试的地点在贡院,与童生试不同,乡试一共考九天,每三天考一场,也就是说,进了贡院之后,考生在第三日傍晚才能出来。
在这三天里,朝廷只发试卷、炭盆、蜡烛、热水,余下的吃食和笔墨砚台得考生自带。
于是,这天半夜陶竹便起床做早饭,蒸馒头,此次的馒头要吃三日,以黎荞的饭量来说,他必须得多蒸些。
现在天气热,但只放三天的话,馒头不至于馊掉。
吃了早饭,拎上两个考篮——其中一个考篮里专门放馒头,然后黎荞陶竹带着黎二山、黎夏、黎春生,和庄家人一起出发去贡院。
乡试是省级考试,考试人数比府试、院试多多了,再加上这些考生所带的陪考,因此,黎荞陶竹等人到时,入目的全是人。
天色未亮,只能看到一个个不怎么清晰的身影,还能听到嗡嗡嗡的说话声。
黎荞见过大场面,对此很淡定。
但陶竹等人第一次看到万人级别的场景,都惊的嘴巴大张,好多人啊!
如此多的人,黎荞根本寻不着孟月徐瑛等人,他便干脆站在角落里等。
不过,他竖起耳朵,悄悄听周边书生的谈话。
没人敢在贡院门口大声喧哗,这些人说话的声音都不大,但黎荞听力好,方圆三十米内的声音他基本上都能听到。
身为名人,一些书生在议论他。
但更多的是在讨论此次的主考官。
各省乡试的正副主考官都是圣上钦派的,每一位都是进士出身的高官,不仅是监考,还是批卷人。
因为科举最重文章,因此,揣摩正主考官的偏好是每一个考生都要做的事儿。
原河省此次乡试的正主考官,是工部侍郎赵有志,官居三品。
赵有志是第一次担任主考官,他有什么喜好,原河省这些秀才还真不知道。
赵大人的身份太高,而这些秀才们的身份太低,完全够不着。
黎荞听了一会儿,没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但是,能被圣上派来监考且批卷的,必定是圣上跟前的红人。
大盛和前朝不同,前朝的科举试卷,除了殿试的题目,其他的题目都是由内阁大学士出的。
但大盛不一样。
大盛的科举,连小小县试都由圣上亲自出题。
圣上对科举如此看重,他特意派到各地的主考官,必然是他信任之人。
所以,这位赵大人肯定和江知县、明知府一样,圣上偏好什么,他便偏好什么。
况且,邢学政也早早给他透露了主考官批卷时的侧重点,所以,赵大人的喜好他不必担忧。
他只需要担忧此次的策论题目。
很快,府衙的衙役来了。
不过,除了衙役之外,还来了三位搜检官。
和童生试不同,乡试所有的流程都很严格,有专门的官员负责。
这些官员大致分为两类,在贡院内监考与考生一直待在一起的叫内帘官,负责考场外一应事务的是外帘官。
像是搜身这一步,就是由外帘官里面的搜检官负责。
马上就要排队入贡院,黎荞让陶竹几人回去。
他这一进去就是三日,陶竹不可能一直在外面等着。
“你自己吃好喝好,等我出来时,别让我发现你瘦了,不然的话,我接下来的两场考试肯定是要担心的。”
拉着陶竹的手,他认真的叮嘱。
自打和陶竹成亲,他还没和陶竹分开这么久过。
三日呢。
这三日里他只需要专心答题便好,可陶竹定然会想他想得掉眼泪。
陶竹这会儿的确有些难受。
分别三天,太可怕了。
但这人是要去做正事的,他不能让他分神。
于是他重重点了头:“好。我一定吃好喝好,一斤肉都不掉。”
“那咱们说好了,等我出了考场,我可是要抱起你检查的。”黎荞又道,声音里带着不舍,修长的手指也与陶竹的十指缠到了一起。
陶竹闻言笑了下:“好。”
声音里,俊脸上,也都透着不舍。
黎荞见状,忍住了抱一抱他的冲动,只是又握紧了他的手。
唉。
没有了自己的怀抱,竹哥儿今晚一定睡不好。
与陶竹挥手道别,黎荞拎着考篮去排队。
陶竹终究是小哥儿,科举这样的战场,他只能自己上。
乡试搜检的严格程度到了夸张的地步,童生试检查时,搜身的衙役只需要把考生从头摸到脚就成,但乡试搜身时考生得脱了衣服让衙役检查。
对于这种搜身,黎荞只能再次感叹古代的考生不容易。
当着众人的面脱光光,可怕!
轮到黎荞时,不管是搜检官还是几个衙役,亦或者是他身后的那些考生,盯着他的视线一下子就炙热了起来。
这么多视线盯着他,看得他差点儿原地抠出一个三柳村。
身为名人不仅压力大,此时也尴尬!
终于熬过搜身这个环节,接下来是抽签,抽取他所在的号舍。
抽签之后,他拎上馒头考篮和另外一个普通考篮,抬步进了贡院。